中東路事件起因
中東路事件是蘇聯於1929年入侵東北的武裝衝突事件,中共積極支持蘇聯。
清末,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以取得特權與租界。沙俄和日本更想瓜分中國,它倆又矛盾重重,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因俄德法三國介入,清朝贖回遼東半島,
故聯俄抵禦日本成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沙俄以此邀功,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為名,誘迫清政府簽《中俄密約》,內有將東三省的鐵路(東清鐵路中東線)修築和經營權給俄國、戰時開放使用港口等條件。
俄國的東省鐵路公司後來又取得沿鐵路兩側數十公裡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甚至司法管理權。於是在東北的心臟地帶出現一個遠比普通租界規模龐大得多的不受中國管理的「國中之國」,俄國也得以方便地控制整個中國東北地區。
從此,中國東北地區逐漸變為沙俄的勢力範圍,但由於《馬關條約》後,朝鮮半島已成為日本勢力範圍,日俄發生衝突,1904年~1905年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爆發後,俄國遭遇連場敗仗,日本控制了長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稱為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繼續由俄國控制。
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改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發動了一場以修正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在國民政府外交取得進展後,張學良積極響應。張學良把目標先鎖定在蘇聯控制的中東路,而不是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上,主要因為蘇聯當時正在實行農村集體農莊化,最終導致嚴重的饑荒(如同中國60年左右的大饑荒),傳統糧倉烏克蘭餓死數百萬人,世界各國都對蘇維埃紅色政權極度不滿,張學良同蘇聯進行了數輪外交談判無果後,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蘇聯的經濟機構進行查封。
張學良憤怒聲討紅白兩大帝國主義(蘇、日)對中國東北進行瘋狂滲透,導致北患無休無止。張學良的東北政府決心奪回失去的主權,並切斷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張學良從1929年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中國斷交。
1929年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戰爭開始,張學良領導王樹常、胡毓坤、於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蘇聯投入大量兵力,東北軍被蘇軍擊敗,兩個主力旅與松花江艦隊慘遭覆滅,旅長韓光第等大批官兵殉國,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占領。
9月到10月,兩軍戰鬥正式展開。對於開戰的責任,兩方都指責對方不宣而戰。
中國共產黨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稱中東路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蔣介石執行親帝反蘇的外交政策,指使東北當局以武力奪占中東鐵路」。
192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東路事件滿洲省委的指示信》,指出「中東路事件不是蔣介石或張學良某一軍閥的單獨行動,而是他們在帝國主義指使下的共同行動,中蘇共管中東路,在於不使中東路單獨交給國民黨政府,作為帝國主義反蘇戰爭的根據地,國民黨軍閥所謂收回中東路自管,是欺騙群眾,真意是想利用中東路事件掩蓋其出賣民族利益的行動,從而轉移群眾視線,使群眾走上反蘇的道路。」指示信要求,省委必須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對付這一事件。
7月22日,中共滿洲省委把中共政策寫成政治通訊,發給各級黨組織,並責成各級組織和黨員除了祕密宣傳、鼓動外,還要利用公開的可能,通過出版刊物、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各種形式擴大宣傳,讚美蘇聯,詆毀(保家護國的)民國政府,以「啟發群眾的覺悟」。有的中共黨員,直接參加蘇聯的對華戰鬥。其中兩人後來被中共封為元帥,響應蘇聯的號召,參與「國際義勇軍」,協助蘇聯進攻中國黑龍江海拉爾,殘害自己同胞。
陳獨秀於1927年7月被共產國際剝奪中共黨內領導職務。在中東路事件中,他反對當時中共提出的「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被中共開除黨籍。
中東路事件的結果及影響
中東路事件期間,蘇占據了中國領土黑瞎子島,不歸還。該領土爭議一直持續到2004年,中共和俄國以協議方式,俄歸還黑瞎子島領土的一半(2008年10月14日,正式從俄羅斯移交至中國),另一半中共送給俄國。
1931年9‧18事變,日軍侵華以後,1935年3月,蘇聯將中東路讓售予日本傀儡滿州國,又撈了一筆錢。
張學良、王樹常、胡毓坤、於學忠、鄒作華、沈鴻烈雖未能於該戰役中獲勝,但是積極抵抗蘇聯紅軍入侵,因而獲得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
中東路事件,對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民國政府知道以當時的軍力,同時對抗入侵蒙古的蘇聯和意圖入侵滿洲的日本,是暫時無法辦到的。蘇聯勢力的擴張使日本關東軍更加急迫的想在滿洲採取行動,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情,也堅定了關東軍在東北採取行動的信心,兩年後(1931年),日本便發動「九一八事變」。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