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致殘女孩的兒童節:醫院康復 媽媽坐牢

2019年06月01日人權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01日訊】河南疫苗受害兒童家長何方美為女兒維權,被當局刑事拘留已近三個月。她的先生李新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前發文,呼籲當局停止打壓維權家長,尊重保護受害兒童。
李新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六一兒童節之際,希望社會公眾及各界賢達人士能夠關注疫苗受害兒童,雖然這一特殊群體相對於13億中國人口算是少數,但是他們損失了自己的健康,卻得不到有關部門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家長為孩子的健康權和幸福奔走呼籲,卻被政府打壓關進監獄,這與中共領導人和中共政府的政策宣傳極不相稱。

《疫苗致殘兒童的童年:醫院康復 媽媽坐牢 人性光芒》原文: 2019年6月1日馬上到了,去年的兒童節女兒是在重症監護室裡度過的,由於只關心孩子的病也無暇顧及兒童節。今年的兒童節有點不一樣,一是,兩歲的女兒致殘,媽媽為女兒討說法被羈押近三個月,孩子都快不認識媽媽了,見到雜誌上的模特或是街邊櫥窗裡模特的招貼廣告,都要叫媽媽;二是,家裡五歲的兒子跟著爺爺,爺爺接送兒子上幼兒園,上次我被(警察)帶回老家,帶兒子出去玩,他看見路邊的空瓶子就撿起來,我不讓撿,他就說要帶回家給爺爺賣錢。

疫苗致殘女孩的兒童節:醫院康復 媽媽坐牢
李新女兒發病在輝縣醫院治療。(家長提供)
小女去年5月19日生病,到現在已經一年拐彎了。女兒因在河南輝縣市疾控中心門診接種疫苗,罹患急性脊髓炎,四肢運動障礙,當時差點要命。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傷害,不可逆轉恢復正常,也沒有藥物能夠醫治。雖經康復治療脊髓炎後遺症有所好轉,然而至今她的雙手仍不能正常抓握東西,不能站立和行走。這種接種疫苗的傷害要伴隨她一生,幼小的孩子還遠遠沒有意識到,更體會不到疫苗致殘的殘酷現實。對於她來講,有好吃有好玩的,她就快樂滿足,有時,我問女兒想不想媽媽,她說,想;又問媽媽在哪裡?她稚嫩地回答,牢……警察……但她遠不知那些意味著什麼。有時我問女兒,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她總是毫不猶豫地說,媽媽!
康復醫院的醫生說,女兒要堅持康復,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能讓孩子可以站起來,能生活自理。由於媽媽維權,我們一家都成了重點維穩對象,由於被維穩,女兒的病被耽誤了將近3個月,如果不耽誤,我相信孩子後遺症好轉的程度會比現在更好。
疫苗致殘女孩的兒童節:醫院康復 媽媽坐牢
女兒初期發病在醫院治療期間,痛苦得將雙手皮膚咬破。(家長提供)
另外,我們在醫院看別的有類似病情的孩子,有的康復半年就能站立走路,有的康復兩年才能站立走路,還有的上小學之前都要康復訓練。這意味著,孩子的童年就要在醫院和家裡度過,她不能像其他小朋友可以去戶外玩耍,不能正常去幼兒園接受教育。每次帶女兒路過幼兒園,她都戀戀不捨,興奮地說幼兒園……我只能安慰她說,幼兒園關門了,等她病好了就帶她來幼兒園,像哥哥一樣上學玩耍。她也屢次失望地回應我,說好。
「妹妹」(女兒)生病以來,不知抽過多少血,不知輸過多少液,光是腰椎穿刺都穿了三回。由於她在重症監護室,父母看不到,也不能照顧她,不知當時一個不到兩歲的嬰兒要忍受多少痛苦,才終於從病魔手中死裡逃生。而我們看到她時,她有氣無力,面色蒼白,雙手都被自己咬爛,為了防止她亂動不好醫治,她是被綁在病床上醫治的。
「妹妹」的疾病控制住了,但是因疾病而留下的後遺症卻不容小覷,後期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每每看著女兒針灸被扎得哭得一塌糊塗,甚至在針灸前苦苦地哀求,我的心裡五味雜陳。可是地方政府某些官員,總覺得我們應該回地方看病,說可以省錢。遭疫苗殘害的孩子不是他們的,他們哪裡知道我們的孩子要忍受多少痛苦,哪裡知道我們做父母的多想給孩子最好的治療,把因疫苗給孩子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他們只知道維穩,只知道保自己的烏紗帽,問題久拖不決,卻把為孩子維權的母親抓起來,至今三個月了,孩子見不到母親,不知他們的人性和良心被狗咬掉嗎?
疫苗致殘女孩的兒童節:醫院康復 媽媽坐牢
女兒雙手雙腿致殘。(家長提供)
與那些卑劣的行徑相反,在女兒生病救治以來,我們得到了親屬同學,無數網絡好友的關心和支持,他們的點滴捐助不僅救了小女的命,在命運無情的打擊,在人生黑暗、困厄面前,也讓我們感到無限溫暖,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感謝不知名的網友,感謝不知名的外賣小哥,感謝不知名的中學生、鄉親……感謝那些無私奉獻的、慷慨捐助的義人,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偉大,活著的意義。
我們的孩子,只是疫苗受害兒童中的一個,有的受害兒童比我們家寶寶還悲慘。家長為孩子傾家蕩產,四處奔走求醫,維權多年無法為孩子討回公道,甚至身陷囹圄,這些父母令人敬佩,其實更應該關注他們。
六一兒童節到了,由於疫苗,有一些孩子無法快樂地度過他們的童年,讓我們繼續,一起關注疫苗受害兒童的現狀,關注兒童的健康,科普疫苗致害知識;關注因為疫苗受害兒童維權被打壓的父母,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作者:李新
2019年5月30日於北京
──轉自《大紀元》(記者洪寧採訪報導)
(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