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無窮無盡,有多少神祕和未解之謎。我們的文字才產生了兩千多年,而地球已存在五十億年了,那裡蘊藏著多少待探索的未知的奧祕呀。
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有的是科學解釋不了的怪現象和神祕的巧合。正如二戰時,有一位法國軍官的睪丸被子彈射穿,不能生育了,可他還沒有結婚。幾個月過去,有人找他,說有一位女軍醫生下了他的兒子,他既高興又迷惑。來人向他解釋,當子彈從他睪丸穿出時,又射入了一位女軍醫肚子裡,當時她在搶救傷員。由於子彈帶著精液和精子,和女軍醫卵子結合,在拿出子彈的同時卻孕育了生命。之後,這位男軍官和女軍醫結婚不提,這個故事奇就奇在每個細節都如此巧合,諸多巧合連在一起,孩子就這樣誕生了。這是幾千年都難以遇到的奇事。
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號撞冰山沉沒的歷史。在沉沒的十幾年前就有一位作家和一位記者預測到了,他們出書和發表通訊,報道沉沒的細節和實際沉船情景分毫不差,更令人驚奇的是,寫通訊的那位記者最後說:「這真是可怕的沉沒,我真害怕,我自己也會沉入海底,在冰山底下永存。」 想不到,被他果然言中,多年後,自己也成為其中的遇難人。
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生前寫出了一部長詩《歐根∙奧涅金》描寫主人公和人決鬥而死,而對方的大衣上的銅扣擋住了子彈而沒有死。奇異的是,普希金書中的主人公遭遇和他非常雷同,普希金的死,是和法國人丹特士決鬥,而對方大衣銅扣擋住了普希金的子彈,普希金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而命喪黃泉。下面我談談一位神祕女郎的來歷。
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國正在熱火朝天的進行文化大革命運動。各大城市成千上萬的紅衛兵湧向街頭,闖入機關,推開老百姓的家門。揪斗當權的走資派,拆毀古文物,古建築,火燒舊書籍。學生停課,工廠停產鬧革命。全面向封、資、修開戰。
批判聲,口號聲,鑼鼓聲,混成一片,拆除舊建築的灰塵和火燒的硝煙,瀰漫城市上空,除了紅衛兵以外,每個人都心有餘悸,不知命運向何處去。
那年五月裡的一天,正當紅衛兵集中全市機關,工廠,居委會所有人到八區廣場,召開批鬥走資派大會的時候;我回到團委辦公室,翻看報紙。一則新聞映入我的眼簾,登時眼睛發亮了。 一是新聞本身不可思議,是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二是這則消息和外界極不協調。打倒走資派,打倒牛鬼蛇神,打倒封、資、修,和此消息水火不容。這是蒲松齡故事的重演,說的是牛鬼蛇神之事,格格不入啊。但我也感謝哈爾濱日報的編輯們,他們忠於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敢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敢於冒著風險報道的大無畏精神,多麼可貴呀。因時間距離太久,記憶有些不全,主要情節是這樣寫的:這事發生在不久前的瀋陽市某高中男生集體宿捨內。這裡住著十幾位高中男生,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但過了一個冬天後,都消瘦異常,身體疲憊,引起了眾多家長的注意。通過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眾家長聚在一起交流的情節基本一致。真相是:這段時間,有一位漂亮的香氣四溢的女郎,半夜時分,輪流竄進男生的被窩睡覺。家長們找到了自己孩子瘦弱的原因,認為事態很嚴重,強烈要求查出此女人。學校也同意並報警。警方表態,要派人偵查處理。讓學生全部回家,每天晚上派一名警員偵查神祕女郎的蹤跡。
但十幾天過去了,神祕女郎並沒有出現,杳無音信,是繼續偵查還是退出?家長們強烈要求,不能半途而廢,要一鼓作氣抓到她。最後警方同意再堅持幾天。
又過數日,這天夜裡,皓月當空,宿捨裡很明亮, 四處靜悄悄。值班民警照例躺在床上,把子彈上膛,手槍放在枕頭底下,佯裝睡著,嚴陣以待。說時遲,那時快,只聽窗戶咔吧一聲震響,一道光直奔警員而來,這時警員只聞到異香撲鼻,有點暈,不能把持了,但忠於職守的警員擺脫誘惑,猛然警醒,抽出手槍,只聽叭叭兩聲槍響,一道紅光奔向牆角的桌椅底下。這時每天守候在外的家長們聽到槍聲,一起奔向宿捨,警員指著牆角,家長們掀開桌椅,只見一隻狐狸,全身毛已脫光,受傷蜷伏在地。只聽警員說,我代表家長處死你這個害人精,叭叭兩槍,這隻狐狸死於非命。這位神祕女郎現了原形。
此事還有下一篇;2000年,我去玉泉滑雪場參觀民俗展覽廳,遇見一位老者解說員,他說到輪迴報應時,突然提到一九六六年哈爾濱日報報道的狐狸變人害學生的新聞,我又震驚了,看來這篇報道,影響深遠廣泛。只聽這位老者說,不管人和任何動物都有修煉者。有的能成正果,有的吸人精髓,害人害己,不僅不能得道成仙,還送了性命,此事也不稀奇。接著他又說人有靈魂。可是靈魂我沒有見到過,但有一件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尊敬的大姐,她對父母極度的孝順,對弟妹們百般呵護,又敬業,又勤儉。可是在一九八一年卻因為患急腹症被醫生誤診當感冒治療,結果誤診當天去世。去世時間大概晚上十一點,我睡到這時,聽見急驟的敲門聲,我下地開門,沒有人。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後來又響起敲門聲,我又下地開門又沒人,據報信人說,大姐去世的時間正是十一點左右。後來我想,可能是大姐靈魂來向我報信兒的?
世間萬物有不同的存在,有萬千變化是我們不知道的,但我們不能否認不知道的存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尊重存在,就是講文明。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