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7月10日訊】長期關注三峽問題,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7月7號在網路中文媒體《議報》上發表長文,論述三峽大壩在變形位移之中,以及三峽大壩的經濟使用壽命。
近期一張三峽大壩變形的谷歌衛星圖,引發網民對於三峽大壩工程質量,和安全的擔憂。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7月7號發表文章專門分析這一話題。
文章開頭他就披露,三峽大壩並沒有和大壩下面的基岩連接在一起,而只是擺在基岩上,因此「三峽大壩在走」。
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三峽大壩是由幾十個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窄的不到十三米,寬的有四十五米。利用每個壩塊的自身重量放置在基岩上,保持穩定。受水的壓力和溫度影響,壩塊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也就是俗話說的,大壩在走。」
如此巨型的大壩怎麼走?
文章詳細解釋說,三峽大壩存在壩基水平位移,二期大壩與三期大壩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不同,各個壩塊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也不同。有的壩塊向下游位移,有的壩塊卻向上游位移。同時壩基還存在垂直位移,另外,壩頂也存在位移和垂直位移,位移幅度都不均勻。
這些位移不但受氣溫影響,而且受壩址處蓄水位高低的影響。蓄水位不斷變化,推動了大壩不斷位移和形變,使得三峽大壩的經濟使用年限縮短,安全性變差。
王維洛:「因為他設計的時候,他想像當中它是一個可控的移動,就有點像木頭,你打了楔子打進去之後它一擠的話不就很牢了嗎?但是他不和你們大家說,他只是在那裡吹我這個三峽大壩有多牢,是個銅牆鐵壁,原子彈也炸不掉。其實它是一個很脆弱的東西,它就是擺在岩石上面的。」
從谷歌衛星圖像可以看出,三峽大壩的扭曲在一小段部位裡呈一條直線,但整體已經不是一條直線。
王維洛:「如果這不是光線的作用的話,如果這個壩段真是這樣的話,那它的不均勻走動就是很厲害的。如果哪一次洪水大一點,它一擠,有的壩塊受的力量比較大的話,有的壩塊部分受力量比較小的話,它就會發生一個大的扭曲,壩段間就會發生洩漏,水就從那裡流出來了。」
如果壩段的一個側面擋不住洪水的壓力,各壩段就會裂開,最終造成潰壩,洪水奔瀉而下。
王維洛:「三年以前還是四年以前,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兩個工程師寫了一篇論文,就是說,三峽洩洪,洪水的速度要比在自然洪水的情況下,速度要快五倍。它的破壞力是速度的平方,就是破壞力是25倍。」
洪水速度越快,破壞力就越大,而下游防洪的可能性就越小。
王維洛:「因為我在那邊工作時間比較長,就可以這麼說,如果三峽大壩發生潰壩的話,下面的宜昌市居住的這七十萬人,那就命沒了。」
三峽工程存在的問題還不止是大壩變形。王維洛表示,三峽工程最早建的右岸部分,由於混凝土沒有進行很好的攪拌和溫度處理,熱脹冷縮在壩體裡形成很多空穴。另外三峽大壩還設有通航設施,一旦船閘出問題,庫水將一瀉千裡,這是大壩不安全的關鍵。
而三峽工程的質量和大壩的安全問題,中共政府必須對老百姓有個交代。
王維洛:「三峽工程它是設計的和做的,施工的和監工的都是一個單位的,就一幫人。就是以前的那些張光斗,他們是當時的驗收小組的組長,他自己和記者說,三峽工程質量不是太好的,他說主要是為了國家名譽問題,他不能說它不好。」
王維洛在文章中介紹,對三峽大壩經濟使用壽命最有研究的,就是劉崇熙教授提出過的:「三峽混凝土壩的耐久壽命,預計50年。」美國專家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同樣的結果。
美國研究機構人員認為:當時修建大壩使用的鋼筋和混凝土有使用壽命,經過長時間雨水侵蝕和滲透,會產生一定的損耗,最終三峽大壩會發生潰壩事件。
採訪/易如 編輯/尚燕 後製/陳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