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沒百年後被發現

2019年09月03日大陸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03日訊】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沉沒124年後,近日在山東威海劉公島海域被發現。專家調查發現「定遠號」沉沒的確切位置,並打撈出上百件艦體殘骸等文物。
「定遠號」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不敵日軍,被迫自沉。9月2日,大陸專家在劉公島舉行會議稱,經過2個月水下考古調查,已基本確認「定遠號」的沉沒位置,並從水中撈出約150餘件艦上遺物。
專家表示,依據文獻紀載以及儀器探測,鎖定「定遠號」沉沒區域,「定遠號」被厚達3公尺的泥砂掩埋,在進行抽沙作業後,逐步發現包含砲台與彈藥艙等艦體殘骸。
「定遠艦」是清朝委託德國坦特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與姊妹艦「鎮遠號」於1885年10月服役,「定遠號」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曾多次出訪。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交戰,「定遠號」主動開炮迎敵,其主炮威力與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在海戰中有着不俗的表現。「定遠號」雖中彈達159發,但仍可航行作戰,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艦」。
不過,此役北洋水師不敵日本艦隊,5艘軍艦被擊沉,日軍取得黃海制海權。「定遠艦」隨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不幸被日軍魚雷艇偷襲擊中左舷,被迫在劉公島東村外擱淺,充當砲台使用。
為避免被日軍俘虜,「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下令炸艦自沉,並隨後自盡。日本人小野龍介曾打撈出「定遠號」的部分殘骸,在福岡太宰府建造了一座名為「定遠館」的別墅。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