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10月20日訊】一份微生物研究發現,為了整體菌群的利益,細菌可以為彼此讓出空間,甚至具有犧牲個體的某些特性。這樣的機制與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的只有競爭、強者才能生存的法則完全不同。
來丹麥自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這份研究發現,微生物群體採用「善者生存」法則,與進化論「適者生存」法則矛盾。這項發現是了解細菌之間互動,以及開發人類疾病綠色治療方式的重要一步。
研究發現,在面臨外在威脅,如抗生素和噬菌體的時候,細菌將團結抗爭,而不是互相競爭生存。
多年來研究者在探索,在狹小的空間內細菌組合的行為表現。對數千種細菌組合的研究發現,細菌是通過合作生存。
他們研究一小片玉米殼上的細菌(空間小,意味著細菌得競爭空間),探查它們通過合作還是競爭生存。
健康的細菌會產生很多生物膜,使它們更強大、更有韌性。生物膜是一層幫助細菌抵禦抗生素或掠食者的保護膜。
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觀測到同樣的結果:細菌不是彼此競爭空間生產生物膜,而是把空間讓給弱小者,讓它們產生更多生物膜。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細菌自行停止一些不必要的機制,改為與同伴共享。
研究者還調查了細菌在單獨和群組的情況下所具有的特性。人類在工作環境或團體中經常合作解決問題,而細菌通過比人類的合作更加緊密的互助方式在小小的社區內生存。
研究者之一微生物學家索倫森(Søren Johannes Sørensen)說:「細菌把我們對團體合作的認知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在群體共處的時候,它們將展現獨處時休眠的特性。」
這份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期刊ISME上。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