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1月06日訊】自然環境中的納米顆粒如何進入腦組織?一組科學家發現使用特定複合物,即可阻斷或疏通納米顆粒進入腦部的通道,對阻止有害物質進入大腦,以及開闢通路讓藥物中的納米分子順利進入大腦兩個相反的領域都有重要應用。
自然界中存在各種納米顆粒化學成分,有的無害,有的具有毒性,如金屬氧化物。已有研究顯示,大型公路50米範圍內的居民患上神經系統病變的幾率較大,如老年失智和帕金森病等。
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俄羅斯托木斯克州立大學(Tomsk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者想了解納米顆粒進入人體的具體過程。他們向實驗室小鼠的鼻腔注入納米顆粒液體,用磁共振成像(MRI)監察顆粒在大腦各部分濃度情況。
他們發現,3小時內納米顆粒抵達嗅球,之後濃度加大,12小時後達到峰值;3~4天後在海馬體、齒狀回(dentate gyrus)等其他大腦結構中達到峰值。
然而進一步研究出現了出乎研究人員意料的結果。
他們連續一個月從小鼠的鼻腔注入氧化錳,觀察納米顆粒進入大腦產生的神經生物學影響。結果發現小鼠並無任何異常。磁共振成像顯示,小鼠腦部沒有任何區域出現錳元素的聚集。
研究人員發現,原來第一次向鼻腔注射納米顆粒後,就完全阻斷了後續的通路。他們發現至少兩個因素影響納米顆粒進入大腦的通路:覆蓋在嗅覺神經元兩端的黏膜層,和嗅覺受體外膜。
他們還觀察到,一些特定的納米顆粒通過小鼠鼻腔的時候,小鼠體溫下降了好幾度。進一步觀察發現,這個過程伴隨著小鼠大腦腦脊液的分泌。這讓他們意識到,納米顆粒從鼻腔通道進入大腦是個系列反應的過程。
他們發現,不同的化學複合物可以打開、或關閉鼻腔進入大腦的通路,這對實現阻止有害分子進入大腦,和幫助藥物分子進入大腦都有重要作用,可開發簡便易行、成本經濟的治療方法。
他們將進一步研究病毒,特別是流感病毒從鼻腔進入大腦的過程。這項研究對開發消防員、電焊工的工作防護措施也有重要應用。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