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易)逢春」,這僅僅二句話的斷句詩在民間流傳,得到很多人會意的贊同。後來有人把「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謎底,以「望江亭度中秋」為主句作成一句歇後語,即成:「望江亭度中秋」——近水樓臺先得月。
「近水樓臺先得月」也簡略成「近水樓臺」一詞,描述因為人事關係接近從而易於獲得方便的意思,現今通常也用此成語諷刺那些由於地位或關係親近而優先獲得利益或便利的人。然而,這句話的典故來處卻是充滿蘊藉含蓄的敦厚,恰恰與尖銳諷刺相反,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儒雅品格。
宋人俞文豹(字文蔚,括蒼、今浙江麗水人)著作的《清夜錄》,道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此話的典故。話說宋朝名臣范文正公(范仲淹,西元989─1052年)鎮守杭州錢塘時,他手下官兵都受到他的舉薦,其中唯獨一人例外,這人是巡檢蘇麟。蘇麟的職務是巡檢,所以要到各地巡視安全、捉賊等等,總是不在錢塘的官府中,當然也長期見不到范公。
蘇麟看到同事們個個都得到范公的舉薦,自己的職位卻在原地踏步,失落之情悄然而生。他省察自己的工作成績表現並非不得力,可是為何同事們都受范公舉薦,也都得到升職加給,唯獨自己卻不在范公的舉薦名單中呢?他很想知道究竟,可是如果直白了當將這事去問范公,那就是粗鄙的行為,不僅冒犯范公的人品、明鑑,又顯示自己器量狹小,患得患失。
蘇麟思前想後,總算想到了一個委婉含蓄的方式。他想到古人的「詩言志」,於是提筆寫了兩句斷詩,將自己的疑問含蓄地隱寓其中:「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寫好了詩句,他找到一個機會,當面獻給范公,等待著答案水落石出。
范仲淹像。(公有領域)<br/>
范仲淹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造詣很高的文學家。在他選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在宋仁宗朝中官至參知政事(時在1043年─1048年)。 後人對他寫的《岳陽樓記》展述的人生志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非常的感佩、崇敬。(元昊造反時,他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使得西夏人不敢犯邊,令名滿天下,羌人稱他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他為「小范老子」。)
范仲淹不僅忠誠為國、以天下為己任,而且非常惜才愛才,他具有識人明見,常常為朝廷舉薦人才。當范仲淹看到巡檢蘇麟送來的二句詩,一吟「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馬上就會意了,蘇麟的言外之意也如清水中倒映的月影,清晰浮現出來。是呀!吾怎地把他忘了呢?很快地,蘇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得到了范公的提拔。
這典故出處的原文——俞文豹是這樣寫的:
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從此以後,「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流傳非常廣。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權夸選士》第一五齣就借用了這句詩:「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參謁太尉府,方許註選。正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透過戲劇的傳播,此話更成了人人琅琅上口的大眾話語了。
後人把「易逢春」改為「早逢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成了今人常見、常用的二句斷詩成語。@*#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