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越來越多,中醫從穴位按摩、飲食、運動三管齊下,有助改善疾病。
月經遲到且量少、肥胖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許多女性受孕困難,就醫後才得知自己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嘉品中醫診所院長葉濡端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愈發普遍,在生育年齡的女性中,就有8%~10%的人患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指內分泌異常,造成卵泡無法成熟按時排卵,甚至不排卵,造成月經不規則,導致難以受孕。
如果月經及身體外觀有以下這些情況,就要盡早就醫檢查:
● 常常月經遲到,需要催經才會來月經。
● 經血量很少,有時少到只需用護墊,而且經血顏色可能是咖啡色。
● 當月經好不容易來,經血卻滴滴答答流了十幾天仍無法結束。
● 體型肥胖,甚至是短時間內體重快速增加且難以下降。
● 皮膚膚況差,容易長痘痘。
● 手毛、腳毛因體內雄性素較多而特別密,有些人甚至長鬍鬚。
● 後頸部、腋下、胯下因黑色素沉積造成黑色棘皮。
不過,並非每位患者都有長痘痘,體毛多或肥胖的情況,體型偏瘦的人也幾乎不會長黑色棘皮。臨床上常用的國際診斷標準是「鹿特丹共識」,以下3項符合2項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1. 少排卵或不排卵,即月經不規則或無主動月經。
2. 抽血發現雄性素過高,或有雄性素過高的外觀特徵,例如多毛、青春痘、雄性禿髮等症狀。
3. 超音波檢查發現卵巢有多發性的囊泡。
葉濡端指出,很多患者的經期從初經就未規則過,或是原本規律的經期在發胖後開始遲到,若有這些情況建議就醫診斷。
依體質按穴位調理 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最大問題為排卵障礙:卵泡發育不全、無法正常排卵造成經期不規則。西醫治療方法主要使用排卵藥或荷爾蒙調經藥,中醫則是依體質與功能調理,改善排卵障礙。
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常見體質有:
● 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人越來越多,這與生活、飲食密切相關。葉濡端解釋,現代人不愛運動,又喜歡食用冰飲、甜點和高熱量食物,影響脾胃功能而無法正常代謝,就造成痰濕體質。她說,中醫的「痰濕」就是指應排出的廢物沒有排出,累積太多,影響了身體功能。
這類患者的脾胃較虛弱,可用藥物和針灸補脾胃、化痰濕。平時按摩豐隆穴和陰陵泉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兩次5指併攏),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陰陵泉穴:膝蓋內側凹陷處,往下方2寸(3指寬)處。
豐隆穴和陰陵泉穴可補脾胃、化痰濕,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健康1+1/大紀元)<br/>
● 腎虛體質
中醫的腎與生殖有關,腎虛影響卵泡發育,造成卵泡不成熟。葉濡端表示,自己門診眾多的不孕症患者裡,有三分之一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而且症狀已持續很久卻沒想過要治療。等到想生育時才發現不孕,嘗試服用排卵藥,但排出的卵泡品質差。
治療以補腎氣為主,由於這類患者常伴有黃體功能不足,可針灸和按摩下列兩穴補氣、暖宮、提升卵巢的機能。
氣海穴:臍下1.5寸(2橫指)。
關元穴:臍下3寸(4橫指)。
按摩氣海穴、關元穴補氣、暖宮、提升卵巢的機能。(健康1+1/大紀元)<br/>
● 肝鬱體質
肝氣與月經週期有重要關係,經期規則代表肝氣暢通。但肝氣容易受情緒、壓力影響,很常有女性患者因工作、生活等因素造成肝氣鬱結,進而影響排卵,使生理期不規律。
調理體質從疏通肝氣著手,可針灸或按摩肝經上的太衝穴。
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趾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往上盡處岐骨間的凹陷處。
太衝穴可疏通肝氣。(健康1+1/大紀元)<br/>
在這三種體質中,多囊性卵巢患者可能兼具兩種,另有少數人伴有氣血虛、血瘀等體質。上述穴位平時在家可多按摩,同時加按調經第一大穴——三陰交。
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4橫指),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三陰交穴是調經第一大穴。(健康1+1/大紀元)<br/>
多囊飲食三原則:低糖、低脂、高纖
多囊患者飲食要很注意,少食用冷飲、瓜果(西瓜、哈密瓜)等寒涼性食物。並依照低糖、低脂、高纖等原則,尤其減少攝取精緻澱粉、甜食和高升糖食物。
葉濡端解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屬於多重性內分泌混亂,不僅影響女性荷爾蒙、雄性素,也會影響胰島素。因此患者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若不接受治療,「之後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高」。
低脂、高纖則有助控制體重,患者如體重控制不佳,容易加重病情。建議少吃乳製品,因其乳脂肪含量較高,可食用無糖優格或優酪乳,但最好別天天喝。
規律運動 減肥有助改善病情
培養運動習慣,一星期運動150分鐘,約一週3天、一次30分鐘。每次運動要達到流汗和微喘的程度。同時保持正常作息,熬夜、輪班容易造成內分泌亂。
有典型肥胖特徵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要努力減肥,減重5%~10%對改善症狀很有幫助。葉濡端分享,有患者經期原是半年一次,減掉10公斤變3個月一次,現在減掉15公斤,經期1個多月就主動報到。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