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成員國立場各異 RCEP難有實際效益

2020年11月22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3日訊】大陸媒體近期大肆宣傳中共與14國達成RCEP貿易協議,聲稱是「多邊主義的勝利」,然而專家卻持不同觀點,認為成員國間立場不一,加上2年後世事變化難料,協議難有實際效果。
11月15號,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這一協定覆蓋的總人口、經濟總量以及貿易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但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並不包括在內。
RCEP從發起到簽署,歷經了漫長的過程,從2012年東盟發起RCEP談判8年內,各方總共進行了31輪的正式談判,直到最近才簽署。
簽成後,大陸媒體聲稱「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影響深遠」、「向一些有保護主義傾向的國家發出強烈信號」等,但外界仍對RCEP前景及各成員國間的合作提出質疑。
中華民國前財政部長、首位台灣駐WTO大使顏慶章表示,這8年間,整個區域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美國對中共採取了強硬的貿易制裁,這使得各成員國對於要和中共達成多大程度的貿易自由化,持保留態度。
前台灣駐WTO大使 顏慶章:「當然這個(美國)貿易制裁,形成RECP的幾個國家跟(中共)貿易自由化的程度,其實有相當的保留。而且一開始,在這個談判的過程,雖然參與的國家多,但是各有各自的算盤吧,所以想要去追求自由化的程度是不高的。」
顏慶章認為,再加上中共從2015年起推動的「一帶一路」的政策,近期獲得的國際評價越來越低,就使得各國對於RECP區域貿易協議簽署,並非那麼熱衷。
顏慶章:「 這個貿易協定的談判,它實際上來自於政治層面的考慮是很多的,一開頭,這個大型貿易協議談判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上最熱衷的是中國,因為它是在鋪成他這個世界大國的藍圖之一。」
自由主義法學家、中國問題專家袁紅冰認為,簽署RCEP的15個成員國中,明顯可以分為三種立場不同的國家,他們會在此時和中共達成共同的經貿協議,其背後有中共急切想要簽成的因素。
中國問題專家袁紅冰:「中共想透過這協議,重新回到他所倡導的全球化時代,因為在全球化時代整個過程中,中共是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各國對中共幾十年採取綏靖態度,中共想通過這樣一個協議的簽訂,把整個國際政治帶回到政治全球化進程中。」
袁紅冰指出,習近平上台後,以「一帶一路」作為中共極權主義向全球擴張的經濟戰略,實行以來,反而令國際社會從中共擴張的野心和威脅中警醒。川普總統2018年起主導美中貿易戰後,緊接著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多個領域與中共脫鉤,「一帶一路」對於北京當局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計劃,不得不變換花樣,改以RCEP繼續搞極權主義的全球擴張。
但由於各成員國間存在著政治立場的差異,袁紅冰認為,可預見的將來,RCEP協議對促進區域國家間的貿易自由化程度不會太高,甚至部分成員國之間還會有相當尖銳的對立。
袁紅冰:「對中共來說,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些協議要兩年後才批准,國際政治兩年後要發生什麼變化都是未定之數。不同國家對中共暴政的態度是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比如澳大利亞和日本剛剛簽訂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協議,協議的目的就是針對中共海上極權主義全球擴張的。」
近日,中澳之間也點燃了一場接近於美中之間的貿易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兩國同屬RECP成員國,恐難有實質互惠。袁紅冰指出,看來中共大力吹捧的RCEP,恐怕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益。
採訪/駱亞 編輯/林岑心 後製/陳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