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又就疫情開創先河 ── 在上周六凌晨(23日),在九龍佐敦區域實施禁足48小時,去強制區內居民檢測,於周一凌晨(25日)解封;政府動員超過3000名部門人員,軟禁了7000居民兩日,卻只能找到13個病毒呈陽性個案,即只有0.17%左右;根據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指出,如此高成本的封區,卻只能做到與強制檢測相約的效率,這說明成本效益低,未能在香港發揮作用;袁國勇卻為政府護航說,指太早封區會擾民,太遲封區就被指後知後覺,難以取得平衡。
然而問題的根本,是香港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極為密集;絕大多數居民都幾乎必定會跨區,而病毒的潛伏期為14-21日,因此一日不停止人口的流動,所謂封區根本是完全沒有作用;無論是外國的禁足令,或者中國大陸的「小區管理」,其最大作用就在隔絕病毒,不再向外擴散,而非進行「檢測」;何況既有「強制檢測」,那麼禁足來做甚麼?有傳3000居民提前收到風聲,更因此提早離開家園,前往其他地方暫住,那麼這種畫蛇添足的「禁足」,不是反而令病毒進一步向外擴散嗎?
在其他地方,檢測是用來及早治療,封區是用來隔絕染感,偏偏香港特區政府,卻把兩種不同的事情混為一談,好似不隔絕,就無法檢測一般,這根本最大的錯誤;先不論直至今日,都無法找到問題根源的「假陰性」確診者,只能減少潛在確診者48小時外出的感染他人機率,對比起早前每個人都可能在社區「播毒」,這根本是本末倒置 ── 要隔絕,早就應該全港停工停課14日,以至全面禁足外出,這就更有效阻止病毒跨區;偏偏政府擔心社會成本,不斷繼續拒絕停工,結果就是病毒繼續四處散播,那麼只選擇一區來封,而且只是短短的48小時,又能做到甚麼?
然而即使如袁國勇「護航」式的言論,如指「難以評估封區檢測的比率高低,若和全民檢測比率的0.004%已經是高,但和出現病徵的人士到診所檢測的比例的0.4%至0.8%就偏低」雲雲 ── 問題是,為何用一個「疫區」來和「全民檢測」── 即去年九月時第三波已尾聲的全香港來比?一個「疫區」的數字又怎可能和「全港」來作比較?但這個「比較好」所反映的又是甚麼?就是兩個爛蘋果,封區已經比起更差的全民檢測為之好;但應該反問的,就是為何去年九月時要動員兩百萬人搞全民檢測?搞完又有何用?資源是否錯配?
當然更荒謬的,就是政府以至親共議員,完全不會從錯誤中學習 ── 去年九月的全民檢測已一再證明,這種「大躍進」式的指標,是完全沒有作用;但一眾親共議員卻一日到黑,都再重複主張要做這些完全沒有作用的政策,正說明為何疫症一爆再爆,永無止境的真正原因,就是政府不但錯,而且還要一錯到底。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