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黑皮書》:地獄與救贖

2021年01月27日時政評論
共產主義恐怖常常被比作權傾一時的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在這裡,小說家可能比歷史學家更管用。米歇爾.德爾卡斯蒂略(Michel del Castillo)在其氣勢恢弘的小說《La tunique d’infamie》中說:「目的不是折磨或灼燒受害者:目的是提出正確的問題。沒有無真理的恐怖,那是它的基礎。沒有真理,如何識別謬誤?……如果一個人確信自己擁有了真理,那麼他怎麼可以讓他的鄰居陷入謬誤呢?」
教會許諾赦免原罪,並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拯救或永遠的懲罰。馬克思對人類普羅米修斯式的命運有著救贖的信念。這是救世主誕生之夜(the Great Evening)的彌賽亞夢。但對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譯者註:1927年—2009年,波蘭哲學家、思想史家,以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分析而聞名)來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如此徹底的腐敗,以至於不可能改善,於是,隨之而來的世界將帶來富足、完美和最終的解放──這一思想是人類精神最可怕的畸變之一……當然,這種畸變並非我們自己時代的發明,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讓所有世俗價值觀與超自然恩典的力量相對立的宗教思想,遠不如告訴我們可通過從深淵邊緣跳到光輝的天堂之巔來確保得救的學說(doctrines)可憎得多。」
歐內斯特.勒南(Ernest Renan,譯者註:1823年—1892年,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和宗教史學家)在他的《哲學對話》(Philosophical Dialogues)中斷言,保證自己在無神論者社會中掌握絕對權力的可靠方法,不是用某種神話中的地獄來威脅人,而是建立一個真正的地獄──集中營,來懲罰反叛者並恫嚇其他所有人。一支由缺乏良知並完全忠於當權政府的人所組成的特種警察部隊──「聽話的機器,沒有道德上的顧慮,為實施各種暴行而摩拳擦掌。」他說的可能完全正確。
在1953年古拉格大多數囚犯獲釋之後,甚至在蘇共二十大之後,當某些形式的恐怖似已消失之際,恐怖的原則保持了其功能並仍然極為有效。對恐怖的記憶繼續存在著,並癱瘓了人們的意志,正如艾諾‧庫西寧所回憶的:「對恐怖的記憶重壓在人們心頭;無人相信斯大林真的永遠離開了。莫斯科幾乎沒有一戶家庭沒在某種程度上遭受過迫害,但卻從未有人談論過。例如,我永遠不會在朋友面前談論我在營地裡的經歷。他們也從未問起過。恐懼根深蒂固紮在每個人的心頭。」如果受害者們走到哪裡都帶著對恐怖的記憶,那麼劊子手也同樣依賴於那些記憶。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中期,蘇聯發行了一種郵票,紀念契卡成立50周年,並出版了一本書以示紀念。
最後,應該以高爾基的話和1924年他向列寧的致敬作結:
我的一位老朋友,是一名來自索爾莫夫(Sormov)的工人、一個好心人。他抱怨為契卡工作很難。我回答說:「在我看來,它似乎不適合你。它只是不符合你的性格。」他難過地表示認同:「是,一點也不符合。」但思考了片刻之後,他補充說:「但當我想到它的時候,我確信伊裡奇也經常不得不深藏不露,這讓我為自己的弱點而感到羞愧」……列寧真的不得不「深藏不露」嗎?他很少關注自己,以至於從不與他人談論自己;他比誰都更擅長從不透露內心颳起的風暴。不過,有一次當他撫摸一些孩子時,他告訴我:「他們的生活將比我們的更美好:他們將免遭我們被迫經歷過的許多事情。他們的生活將不再那麼殘酷。」他凝視著遠方,神情恍惚地接著說:「請注意,我並不是妒忌他們。我們這一代將執行一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任務。由環境強加給我們生活的殘酷將會被理解和原諒。一切都會被理解,一切!」
我們開始理解它,但不完全是以列寧想像的那種方式。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任務」今天還剩下什麼?不是虛幻的「社會主義建設」,而是一場仍對數億人的生活形成重壓的巨大悲劇,這將標誌著進入第三個千年。來自斯大林格勒的戰地記者、作家瓦西裡.格羅斯曼目睹了其代表作手稿被克格勃沒收,結果潦倒死去。他仍然從其很值得重述的經歷中汲取了樂觀的教訓:
我們這個世紀是國家對人類犯下史上最大規模暴力的世紀。但這裡正是人類力量和希望之所在。正是20世紀最終動搖了黑格爾的歷史過程概念,據此,「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正是這個被激烈辯論了數十年的概念,被過去一個世紀的俄國思想家所最終接受。但現在,在國家勝利高於個人自由的高峰期,穿著營地襯墊夾克的俄國思想家們把舊的黑格爾法學拉下王座並拋棄,並宣告了其世界歷史至高無上的新指導原則:「凡是不人道的都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在不人道的全面勝利中,不言而喻的是,暴力所造成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和毫無價值的,而且它沒有未來,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
(本書完結)
(編者按:《共產主義黑皮書》依據原始檔案資料,系統地詳述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製造的「罪行、恐怖和鎮壓」。本書1997年在法國首度出版後,震撼歐美,被譽為是對「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專制的真正裡程碑式的總結」。大紀元和博大出版社獲得本書原著出版方簽約授權,翻譯和發行中文全譯本。大紀元網站率先連載,以饗讀者。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