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4月16日訊】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能人術士,或早早堪破天機,預知社會走向,或提前揭示個體命運,告知富貴禍福。而世人往往在歷史走過後,才猛然發覺一切確實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後悔也來不及了。
且說唐朝武宗時的宰相李回,本名李躔(chán),是唐朝宗室郇王李禕之子長平郡王李叔良的六世孫。李躔多次參加科舉都沒有考中,最終在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年考中了進士,並列在賢良方正制科能直言極諫第四等。
在他沒考中前,聽說洛陽洛橋那裡有位術士,預測事情很準,內心焦灼的李躔就找到他,想問問自己能否考中。
李躔去詢問這位用龜板推算的術士鄒生,自己改個名字參加科考會如何。鄒生說:「你此次參加科舉考試,一定不要更改名字,將來有一天,你這個名字會廣為人知。不過,中舉二十年後,你還是會改名字。你以後就知道我的話是不是靈驗了。」
李躔謝過,正要離去,鄒生又告誡道:「郎君這一次必定會榮登金榜,他年必擔重任。擔當重任後,切記不要與沒有功名的人產生嫌隙。如果產生嫌隙,會給你造成很大的麻煩。」
<br/>李躔聽說洛陽洛橋那裡有位術士,預測事情很準,內心焦灼的李躔就找到他,想問問自己能否考中。圖為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如鄒生預言的那樣,李躔順利進士及第。此後先是在義成、淮南幕府為從事、掌書記,後被召回長安,先後任監察御史、京兆府戶曹,轉司錄參軍,再又升為補闕、起居郎。因為他頗有才幹,所經手的事務都處理得妥妥當當的,因此為當時的宰相李德裕所欣賞,再度升職。唐文宗開成(836年—840年)初年,升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捨人。
840年,唐文宗駕崩,唐武宗即位。因為武宗名李瀍,與躔音相近,為避諱,李躔改名李回。改名果然是在中舉二十年後,李回慨歎鄒生預測得精準。
武宗時期,李回先後拜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後以刑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因他有辯才、處事穩妥,被武宗派去宣慰擁有重兵的三個藩鎮,三鎮節度使皆表示服從朝廷命令。此後,他還作為出使黨項的副使和事實上的主事者,安撫黨項及六鎮百姓等等。
845年五月,受武宗重視的李回以戶部侍郎判戶部事累加中書侍郎,授同中書省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職。
可是沒過一年,武宗駕崩,唐宣宗繼位。宣宗對李德裕專權不滿,就罷免了其宰相之職,將其遣出京城。與李德裕交好的李回雖然仍居相位,但也不似從前那樣受皇帝信任了。847年八月,他也被外派任成都尹、西川節度使。848年,又因李德裕案被貶為湖南觀察使、潭州刺史。之後,再被貶為行太子賓客空銜(當時並無皇太子),居於東都洛陽。後又被貶為建州刺史、鄧州刺史、撫州刺史等。建州在今天的福建,鄧州在今天的河南,撫州在今天的江西。
《新唐書》說他卒於撫州任上。大中九年(855年),唐宣宗追復他為湖南觀察使,贈刑部尚書。
李回的後半生近二十年間,不斷在宦海中沉浮,往來奔波。圖為清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br/>
顯然,李回的後半生近二十年間,不斷在宦海中沉浮,往來奔波。而他最後一次被貶,正如那位算命的鄒生所言,與一個人有些關聯,這個人叫魏謨。
原來在李回任京兆府參軍時,曾參與主持科舉考試,在舉薦人的問題上與當時尚無功名的魏謨產生了嫌隙,而魏謨心中一直放不下此事。武宗會昌年間,李回為刑部侍郎,魏謨為御史中丞,兩人在朝中相遇時,魏謨再度提起當初李回不推薦他之事,李回並無悔意,加深了兩人之間的嫌隙。
851年,魏謨被拜為宰相,此時李回被貶為建州刺史。後來李回手下的一名衙官因犯錯,被杖責停職,衙官惱恨便逃到京城喊冤,找到魏謨,呈上狀紙一張,上面一共列了李回的二十餘件罪狀,都不算是嚴重的罪行。對李回素有成見的魏謨接了衙官的狀子,以此向李回問罪。最終李回被貶為撫州司馬。
一次,李回喟然嘆道:「洛橋鄒生早就告誡我了,我這是咎由自取啊。這大概也是命中注定吧。」看來,就算是提早知道會發生的事情,如果自己不願做出改變,也還是沒有辦法避免禍端。@*#
參考資料:
《太平廣記》
《唐摭言》
《新唐書》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