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國經濟迷思之二——超大規模市場?

2021年05月13日時政評論
5月7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舉行,中共稱中國「這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是全世界共享的機遇」。在此之前,中共還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稱這是「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果真如此嗎?
贊成者可以說出很多理由:從基本國情看,中國14億多人口,大概4億中等收入人群,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從最終消費總量數據看,2016年至2019年,中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3.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41.2萬億,已與世界最大消費國美國相差無幾(2018年中國零售市場相當於美國的95%),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從個案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一些品牌的最大市場,例如歐萊雅北亞區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稱「2020年,中國市場首次成為法國美妝最大的市場」,等等。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2020年1月8日,中共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尚信心滿滿地稱,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今後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不料,疫情爆發,雖然中共聲稱「率先走出疫情、領跑經濟復甦」,雖然美國遭受重創,但是,2020年中國市場規模仍沒能超越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比上年下降3.9%(為391,981億元)。一些人又把超越希望寄託在2021年。
不過,即使今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其容納能力仍遠非理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本文略講兩點。
其一,中國的消費率遠低於正常水平
2020年中國最終消費率(最終消費占GDP比重)接近55%,而一般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為80%左右。不論是相比於高水平的發達國家,還是同等人均GDP發展水平的國家,或是文化地緣相近的鄰國,中國的最終消費率都非常低,且相比於同等人均GDP國家,要低2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僅計算居民消費率(將最終消費中的政府消費部分扣除),中國與其它國家的消費水平差距會減小到20個百分點左右,但也同樣在同水平國家、地域鄰國中是最低的。也就是說,無論怎麼比較,中國的居民消費率都偏低。
為什麼會這樣?中國不是「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1萬美元,達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了嗎(2020年7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即使就同等發展水平比較,中國的消費水平為什麼遠遠低於其它國家?中國人的收入到哪去了?陸媒刊發的「中國的居民消費在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一文指出兩點。第一,無論是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居民部門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占比的總體趨勢都是在下降的,收入分配整體向政府傾斜;也就是說,相比於過去,同樣取得一萬元的國民收入,在分配中,居民的獲得變少了,從而影響了消費。第二,中國收入差距大幅高於其它國家,而在同等收入水平下,收入差距越大,消費率就會越低(因為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會逐漸降低,也就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其消費率會變低)。
這兩點原因,矛頭都指向中共:中共(通過政府)攫取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同時製造了貧富懸殊,使中國人的消費遠低於正常水平。
其二,虛幻的4億中產階級(中等收入人群)消費能力
雖然,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雖然,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分層線性隨機抽取了7萬個代表性樣本,研究結論是中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總人口為9.63億人;但是,「中國4億中產階級論」仍有巨大的影響力。
而在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的論壇上,「中國經濟奇蹟論」者林毅夫甚至提出,「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會達到8億,這樣巨大的市場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機遇。」他說,新的消費人群的崛起加上原有消費者的需求升級,對於全球來說,中國都是一片值得開拓深耕的沃土。
其實,「中國4億中產階級論」在學術上是很有爭論的。例如,大陸社會學家陸學藝等1999年估算中產階級占了總人口的14.1%,到2008年這個數字會增長為22%—23%,「一個較小的中產階級被極小的上層階級和龐大的下層階級擠在中間」。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2015年10月在「塞繆爾∙李普塞特世界民主講座」(Seymour Martin Lipset Lecture on Democracy in the World)的那次著名演講中,認為中國中產階級與李普塞特界定的中產階級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占總人口的比重要小得多。
另據中國經濟學者李實、楊修娜的最新研究,若基於歐盟28個國家收入中位數的60%—200%作為界定中等收入群體的上下限(按2018年價格,每日收入上下限分別為155元和516元,相應年收入上下限分別為56,575元和188,340元),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僅為24.7%(2018年為3.44億)。而西歐的英德法、北歐的挪威、北美的加拿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都在70%左右;雖然美國的中等收入者比重略低為55.9%,但高收入者占到30.5%;亞洲的韓國、日本中等收入者比重也都在60%以上,俄羅斯也達到49.3%。該項研究認為,造成這一差異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二是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大於歐洲發達國家。
即使中國中等收入人群有3.44億,但是研究也指出,第一,從收入來源來看,其中近60%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工資性收入比重>=50%);第二,在中等收入(下限)標準附近分布著大量中等收入人群,他們屬於底層的中等收入人群,也是「脆弱」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就帶來一個隱患:他們的收入可能因受到工作變動、失業、家庭變故、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的衝擊而受到嚴重影響,甚至跌落為低收入者。因此,這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絕不能高估,尤其考慮到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侵蝕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壓制了他們的消費需求。
與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相互借鑑的,是清華大學教授李強的一項名為「中產過渡層與中產邊緣層」的研究(發表在《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2月刊上)。該研究採用「國際社會經濟職業地位指數」(ISEI)方法,使用「六普」「長表」數據1%的抽樣樣本,針對16歲—64歲間有職業的人口,總計樣本量為683,291人,測量表明中國中產階層占樣本比例的19.12%,但73%處於和下層接近的邊緣狀態。
結語
中國市場的實際容量,並沒有「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論」所認為的那麼巨大。這除了中國的消費率遠低於正常水平和虛幻的4億中產階級(中等收入人群)消費能力這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外商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了許多障礙,諸如進口管制、強制出口比例、強制技術轉讓等等,使中國市場的真實吸引力大打折扣。此外,中共的一些雷人政治手段,比如最近的煽動民眾抵制H&M等等外國品牌的運動,對中國市場的傷害也是不容輕視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