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2021年05月2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4日訊】它是古代女子妝髮造型中的小配角,又總是變換著自己的模樣,吸引人們的目光。有時飛上髮髻,做一支精美的小簪釵,有時停駐在眉心或兩鬢,變成各種型態的小貼飾。它不是梳洗打扮的必備步驟,卻有著點睛之筆的奇妙效用。
它就是「花鈿」。《說文解字》中說:「鈿,金華(花)也。」花鈿有兩種含義,既可以是嵌有金花的傳統頭飾,也可以是貼於女子面部的一種花形妝飾物。簡言之,花鈿就是可以妝飾在髮髻或妝容上的各式「小花朵」,頗受古代女子的青睞。無論在古畫或是出土文物,花鈿身影隨處可見,將女子裝扮得嬌俏明豔,楚楚動人。
花鈿,一款小巧而看似不起眼的飾品,卻代表了華麗、尊貴、精緻等諸多令人嚮往的意象,將它比做「人間富貴花」再合適不過。我們就來看看,花鈿在各個朝代是怎樣一步步華麗變身的。
不意梅妝成 金花搖曳姿
花鈿的使用,大概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代的女子,就開始在面部施以妝飾。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一具彩繪女俑,面部點染四排圓點,並呈梯形排列,被認作是早期花鈿的雛形。在秦朝,秦始皇讓花鈿在宮廷中最先流行起來。《中華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升。」這裡的五色花子,也就是各種顏色、各種圖樣的花鈿,並點出它使用粘貼的方式,覆於面部。
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畫麗珠萃秀》冊之「壽陽公主」,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br/>
漢代出土的陶俑,有的眉中心妝飾著圓形飾物。其形態和位置,已經和人們熟知的花鈿非常相似,是比較可靠的有關面部花鈿的最早發現。關於花鈿妝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雜五行書》載,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休憩於含章殿下。這時,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額頭中央,留下一個五瓣花形的印痕,竟然拂之不去。這完全是天賜的美麗妝容,讓壽陽公主變得愈發嬌美柔婉。
皇後見了非常喜歡,特意讓公主留著,三天後才洗掉。宮人們見了,更是欣羨不已,紛紛蘸上胭脂,在額頭上畫起了梅花。這種以梅花為主題的花鈿妝,就這樣流傳下來,名為「梅花妝」或「落梅妝」,是花鈿妝中名氣最大、流傳最久的妝飾。
大約也在秦漢時期,簪釵上開始綻放朵朵小金花。漢代有一款貴族女子所鍾愛的新式頭飾,名為「步搖」。「上有垂珠,動則步搖」,步搖可為冠又可製成簪釵,極為華貴精緻,具體形制至今難有定論。從出土的殘件來看,有一種形似花樹的步搖花,裝飾著極輕極薄的金花鈿,枝頭綴以金葉,工藝精巧繁複。所謂「所恐惟風入,疑傷步搖花」(《相逢狹路間》),表現其輕盈纖弱之態;「金鈿設翠,步搖藏花」(《七勵》),則突出其靈動俏麗之韻。
金鈿的使用範圍很廣,亦可單獨成簪,也就是在一枚小金花背部加一支短簪腳,便可插在髮髻上。這種花鈿不能束髮,裝飾性遠大於實用性。但是它幾乎可以安置在髮髻的任何位置,與其它簪釵搭配使用,共同打造完美的髮型。金花鈿,是古時候最百搭的頭飾,看上去不甚出眾,卻是那樣不可或缺,反映出古代女子於髮型上的巧思。
額前描萬物 金鈿插滿頭
到了唐朝,花鈿在這個經濟、政治、文化達到全盛的黃金時代,無論材質還是樣式都有了更為豐富、繁麗的發展,唐朝也成了花鈿最盛行的時期。
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女供養人像。 (公有領域)<br/>
先來說說花鈿妝。就化妝方式和材質來說,最常見的是用胭脂和朱砂的繪製法。在眉心點一個紅色圓點,便是最簡單的花鈿妝容。若是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女子們還可以用其畫出梅花或者其它花式,提升妝容的精緻程度。正是「鸞鏡曉勻妝,慢把花鈿飾」,化妝是個慢功夫,估計古人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描摹花鈿了。
接下來就是花鈿妝中最複雜的一類,即擷取各色材質粘貼於面部的妝飾。這種花鈿便呈現出百樣顏色、千般紋飾的多彩面貌。粘貼用的材料主要是塗在花鈿背部的「呵膠」,使用時只需輕輕呵氣,膠體便遇熱溶解,令花鈿能夠緊緊貼合面部;卸妝時,只要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呵膠堪比當今的不乾膠,又獨具易融易粘、操作簡便的特性,古代工藝之精湛,可見一斑。
說到做花鈿的材料,貴重如奇珍異寶、平凡如草木鱗羽,豐儉由人,似乎凡是可得到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原料。比如金屬材質的金箔、銀箔,經捶打鍛造,更顯得光潔、閃亮與輕薄,因薄如蟬翼又名金蟬、鈿蟬。唐詩有言:「花下貪忙尋百草,不知遺卻蹙金蟬。」長沙晉墓,也出土過團鳳形金箔花鈿。再如珠玉寶石製成的花鈿,玉片雕刻而成的是「玉鈿」,寶石製成的是「寶鈿」,以翠羽為底、點綴珍珠的是「珠鈿」。
平民女子,荊釵布裙,也有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她們負擔不起昂貴的金銀珠寶的花鈿,便將目光轉向了蘊藏無窮的大自然。她們精心挑選動植物供花鈿所用,如鳥羽、魚鱗、昆蟲翅膀、草葉等。溫庭筠有詞雲:「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以普通翠鳥羽毛製成的花鈿,即「翠鈿」。《本草綱目》中記載,鰣魚的魚鱗,非常適合製成女子花鈿。另外,蜻蜓翅、鶴子草、菊花、彩紙、魚腮骨、龍腦香等,也是古籍中出現的花鈿材料。
就其造型來說,花鈿妝更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色彩以紅色為主流,還有黃、綠、黑等相繼流行。樣式上,以圓點和三葉草、梅花、多瓣花等花形較常見。都說女子如花,花形鈿更能襯托出她們的明豔奪目。另有鳳形、蟬形、魚形等動物形狀,以及水滴形、扇形、壽桃形、牛角形等幾何圖形,出現於同時代的古畫以及壁畫之中。細小之物,衍生出萬千變化,反映出大唐盛世下文化交融的繁華與包羅萬象的氣象。
作為頭飾的花鈿,步搖花漸漸淡出女子的梳妝台,只是作為一個美麗遙遠的意象,出現於文學作品中。不過,唐代女子喜好雍容華貴的髮型,甚至使用假髮填充髮髻,達到高大、誇張的效果。散見於各類文獻的髮髻樣式,就有雲髻、螺髻、雙垂髻、烏蠻髻等百種之多。那小巧的花鈿簪,依然作為最佳搭檔,出現在髮髻的任何角落。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有一幅女性供養人像,面部貼著各色花飾,高聳的髮髻更是插滿花鈿簪,當真是滿頭珠翠,貴不可言。
低調奢華珍珠妝 頭面鈿子各千秋
唐朝以後,五代十國以至宋代,花鈿妝依然深受女子喜愛,直到元代以後,女子妝容趨向簡約、自然的風格,花鈿妝也漸漸退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宮廷曾掀起一股全新的花鈿妝風尚,發展出極具時代特色的珍珠妝。兩宋的歷任皇後畫像中,鳳冠華服之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貼於眉心、兩鬢、嘴角的珍珠鈿,這也是宋代皇後專屬的花鈿妝飾。
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宋英宗高皇後像,出自《宋代後半像冊》,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公有領域)<br/>
這款妝飾,延續並發展了唐代經典的妝飾風格。唐代女子在完成基本的化妝步驟之後,會在眉心貼畫花鈿;兩鬢描畫一彎紅色月牙,即「斜紅」;面頰酒窩處點染紅點,即「面靨」。宋人則將這三處,全部改用溫潤柔美的珍珠鈿。與唐朝多彩多姿的花鈿相比,宋代珍珠鈿婉約典雅,既符合宋人崇尚風雅的審美心理,又能彰顯皇後母儀天下的皇家氣度。
花鈿髮飾自然也沒有停下革新的腳步,它先是由簪變釵,增加了束髮功用。明清時期,在花鈿妝走向衰落的同時,以「鈿」為名的新款頭飾,開始大放異彩。若說珍珠妝是宋代妝飾的時代特徵,那麼到了明清,則非「頭面」和「鈿子」莫屬了。
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圖為明代嵌寶花鈿簪。(公有領域)<br/>
「頭面」一詞源於宋代,統稱各類裝飾頭部、面部的首飾,在明代特指插戴於䯼髻周圍的一整套有固定規格的髮飾組合。䯼髻,可簡單地理解為明代特有的假髮,平日裡可單獨佩戴,而在重要場合搭配頭面佩戴,更顯得明代女子高貴典雅,儀態萬方。頭面主要包括:挑心、分心、頂贊、花鈿、掩鬢(一對)、滿貫、草蟲(若干)等。其中的花鈿簪,已經從單朵小金花,演變為一排整齊的小花,花心處還可以鑲嵌寶石,越發華美光豔。花鈿背後,依然垂直焊接一根簪腳。花鈿一般插於䯼髻正面,位於挑心、分心之下的䯼髻邊緣位置。
是頭飾還是化妝品?堪稱「人間富貴花」的花鈿
圖為清代的珠翠鈿子,上面滿縫點翠嵌珍珠、珊瑚、寶石的鈿花。(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br/>
清代的女子,初期髮型是以編法盤髻為基礎的「旗髻」。即使貴為皇後的傳世畫像,髮髻上竟然不加任何裝飾,非常樸素端莊;即使在康熙盛世,後妃的畫像中也僅僅添加幾枚小型花鈿簪作裝飾。清代中期以後,滿族女子的髮髻越發扁平、寬大,先後出現「兩把頭」「大拉翅」等髮型,表現出髮型從實用到裝飾的變化,並促進各類新髮飾的問世。其中,「鈿子」憑藉高度契合旗髻的造型,以及選取金銀珠寶為原料,融合累絲、鑲嵌、點翠之精湛工藝等優勢,一躍成為清代後妃、命婦獨有的髮飾。
清代鈿子宛若一頂高級禮帽,可直接戴於髮髻上,本身的精緻和華貴程度達到極致,無需再添置其它髮飾。它似乎已經脫胎換骨,迥異於前代任何一種花鈿頭飾。然而鈿子上隨處點綴著的小花飾正無聲地告訴我們,「鈿子」之所以名鈿,是因為仍然保留了最初的模樣。
一支簪釵,兩三點貼飾,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它們也許太過渺小。然而,這些古色古香的首飾,卻見證了古人對於美的不懈追求,其傳承和衍變更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美學風尚,以及古人在飾品上凝結的智慧和輝煌成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