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在利用電子遊戲(實際上相當於鴉片)來傳播強而有力、精心策劃的大外宣。
北京剛剛才發布了一套針對全國遊戲玩家的新規定:從週一到週四,18歲以下的兒童,禁止玩網絡線上遊戲;但在週五可以允許一小時,週六、週日一小時,國定假日也可玩一小時的例外。
BBC記者薩姆‧謝德(Sam Shead)最近概述了諸多中國「科技巨頭」搶購「世界各地遊戲工作室」的態勢。根據謝德的說法,透過這些收購,我們可以預期電子遊戲「在未來幾年內,看起來會有所不同」。事實上,隨著中共的大量涉入,我們可以預見作為最有效的「軟實力」形式之一的電子遊戲,會在未來看起來有很大的差異。
軟實力的詭計
1980年代後期,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博士創出新詞「軟實力」時,他是否曾想像過,有一天電子遊戲會成為說服大眾的武器?我想應該無法預期吧。但是,電子遊戲成為說服大眾的武器,卻儼然已經成為事實。去年,電子遊戲產業帶進的收入,超過電影和體育產業的加總。我聯繫了奈伊教授,請他對此事發表評論,而這位傳奇性政治理論家說,「軟實力」無非是「一種具備透過吸引力,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的能力,而不是靠強迫或金錢購得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一直扮演著這個角色;然而,時至今日,「電子遊戲」已經可以取代好萊塢的位置了。
談到電子遊戲,就不能不排除中國,目前當地統計約有7.43億個遊戲玩家,估計到2025年時,這個數字預計將上升到7.8億。對於任何主要的遊戲開發商來說,中國已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聖杯」,可以靠它賺進數百億美元。而事實上,開發人員對此其實也非常了解。然而,對於圈外人來說,想進入該電玩產業的阻礙卻到處充斥。正如英國《衛報》記者荷馬(Oliver Holmes)詳細報導的那般,任何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遊戲公司,首先都必須尋找到「當地合作夥伴」才行。
2021年8月31日,一名男子在北京的一家網吧玩網絡遊戲,次日(9月1日)中國宣布大幅削減兒童網絡遊戲時間。(NOEL CELIS/Getty Images)
騰訊,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之一,現在充當起各種仲介,將來自西方的開發商與中國大陸聯繫起來。根據記者荷馬的報導,這家科技巨頭收購一些西方的電子遊戲公司,從而幫助外國公司「進入利潤豐厚的中國遊戲市場」。
不出意料,想要騰訊的幫助,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如我在別處討論過的,騰訊與中共關係密切,在過去的幾年裡,這家科技巨頭一直忙於投資或收購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電子遊戲公司,包括美國加州的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和美國北卡州的Epic Games。後者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子遊戲《堡壘之夜》(台譯:要塞英雄)的背後公司。
根據美國資安專家施奈德(Jordan Schneider)和艾特爾(Dave Aitel)向《華爾街日報》投書指出,美國人花費大量時間在背後有中國資金的電子遊戲上。根據施耐德和艾特爾的說法,這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他們警告,中共「已經在利用遊戲傳播其軟實力,並收集有關美國公民的數據資料」。更令人擔憂的是,「北京可以輕易進入數百萬遊戲玩家的電腦,這為其間諜活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機會,藉由遊戲來進行情報運作」。
現今,隨著VR頭戴式裝置和虛擬觸感手套,讓遊戲變得更加能身歷其境;並且,開發人員將獲准可使用更多的生物辨識數據。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識別數據濫用者。
重新檢視現實
隨著我們在網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電子遊戲正迅速成為一項有效手段,以控制可塑性強的年青人的思想。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遊戲消費國之一,擁有超過1億個遊戲玩家,其中許多人每天上網時間更長達12小時。電影,曾經是最具影響力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媒介,但是,它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力。如果有任何質疑,請看一下近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它儼然成為一場史無前例的電視收視率災難。湯姆‧克魯斯、裡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斯嘉麗‧約翰遜、馬特‧達蒙和瑪格特‧羅比等人,根本無法與Blaze、Peely、Fishstick、Midas和Astro Jack等人競爭。這些「虛擬人物」持續讓全球32.4億遊戲玩家讚歎不已。
是的,世界上幾乎一半的人口都是遊戲玩家,中共並沒有遺漏這一事實。
這又讓我們拉回去檢視中國及其新的國內法規。臉書和推特雖在大陸也被禁用,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共利用它們在國外播下懷疑和絕望的種子(指散布假訊息);以及內建有監控的軟件、擁有8,000萬美國的抖音(TikTok)用戶。那麼,收集到的數據會被怎樣使用呢?絕對有理由相信它已經與北京分享了。現在,透過電子遊戲,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中共能夠獲准使用更多高度個人化的數據資料。
原文How China Plans to Target America’s Youth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約翰‧麥克格裡昂(John Mac Ghlionn)是一位研究員和散文家。他的作品發表在《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國保守黨人》(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公共話語》(The Public Discourse)等知名媒體。他還是《硬幣電報》(Cointelegraph)的專欄作家。他的推特是:@ghlionn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