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談:情商與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2021年11月01日健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01日訊】一直以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傳統教育一直強調智商 (IQ)認知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很少涉及孩子的情商(EQ) 部分。情商對人生有哪些的影響?情商和智商到底孰重孰輕?
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 博士說過:「一個人的成功80%源自情商。」
加拿大溫莎大學華裔臨床心理學教授Dr. Ben Kuo說:「如果沒有高的情商或健康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無法彌補人際溝通方面的欠缺。智商對孩子的成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情商。至少兩者要平行。」
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的情商高低直接體現個人魅力和價值,且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比工作技能更重要。

認識情商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經常會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有的人陽光,熱情,跟他在一起相,如沐春風,原本鬱悶的心情一掃而光;也有的人陰鬱,敏感,跟他相處必須小心翼翼,否則隨時會發生矛盾、衝突。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在心裡學家看來,其實這就是個人的情商高低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
Dr. Ben Kuo認為,根據心理學研究,情商是有辨識、了解、運用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同時將能力有效的向積極、正向面運作。
情商包括四個方面:了解同時分辨不同情緒的能力;了解情緒—認知—行為之間緊密互動的關係;有管理情緒及恰當表達情緒的能力;有敏銳觀察、察覺他人與自我情緒的能力。
高情商能增進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減低焦慮與壓力,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同理、同情他人的能力,強化克服人生困境的能量。
高情商的人講話做事善於照顧他人感受;解讀對方情感和意圖的能力強;和他們在一起,你會感到舒服、輕鬆、快樂和熱情;他們既善於維繫親近的關係,能跟多種類型的人打交道,朋友圈子廣。也能保持自我和獨立。
低情商的人缺乏感知和關注他人情感的能力及判斷力,遇事推卸責任,喜歡指責和打擊他人,習慣散發負面情緒。他們無論講話、做事容易無意識的傷及他人,且對別人的反饋漠不關心;對外界反應過分敏感,很容易被傷害,常常錯把別人的無意行為當作對自己的攻擊。他們的朋友圈子小而單一。由於得不到真實的反饋,他們很難進步,並且一錯再錯。
Dr. Kuo建議,情商低的人由於人際溝通困難,在生活和工作中,會給自己和環境帶來許多麻煩和困境,有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既專業心理師輔導。

辨識情緒

Dr. Kuo博士說: 「情緒是上帝給人類了解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心理學上,情緒很多元、豐富,它代表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情緒分正面和負面。正面情緒包括開心、喜悅、興奮、舒服、平靜、平和等;負面情緒包括:不開心、不安、沮喪、惱怒、痛苦、害怕、恐懼、緊張等。
情緒會影響人的行為,而行為又會影響人的脾氣和個性。許多人很有能力,知識豐富。但他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也無法有效與人溝通。這樣一來,他的能力就會被埋沒。這種人無論在商場上、工作中及在家庭裡,都無法與人溝通。
無論什麼人種,什麼文化背景,都有情緒。情緒是不能一味被擋住,堵塞,而需要在恰當的時間和場合下釋放。如果情緒一直被隱藏、壓抑、無法紓解,它則會累積,直至「山洪爆發「,或用不建康或另類方式表現出來。
如有人家人過世,本來很悲痛,如果這個情緒被壓抑了,它可能表現很浮躁,急躁,憂鬱,或者行為上出現一些怪動作,在工作中常常跟人起衝突,急躁不安等不健康的反應。

情商與人際交往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一幕:原本一件很小的事,雙方開始有不同的意見,然後演化成一場劇烈爭吵,緊接著變成相互人身攻擊,到最後局面無法收拾…….
為什麼會這樣呢?Dr. Kuo認為,人與人之間發生衝突時,往往是情緒管理出了問題。可能僅僅是對方無意的某個動作,某句話,從而引起反應。但那句話,換個時間、場合可能不會有同樣的反應。這與當事人當時的心境有關。如果心情好,可能無所謂;心情不好,或有些焦慮時,就會認為:「這是針對我,或衝著我來的。」
於是,兩個人開始捲入一場衝突:他給我一個動作,我要給他一個更大的動作,把他壓下去。如果對方不想被壓住,反應的動作就會更大,直到最後無法收拾。可是靜下來一想,到底在爭吵什麼?可能已忘了!
Dr. Kuo說,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幫助來訪者了解情緒、處理情緒;而不是直接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衝突發生時,當事人能自我審視一下自己的情緒、善用自我的情商:我怎麼會這樣想,這樣反應?當對自己的情緒有所了解時,行動就會更有效率及完善,從而避免無謂衝突的發生。

情商與親子關係

Dr. Kuo說, 父母的情商也會影響親子關係。在家庭裡,如果孩子沒有辨識情緒的能力,他的情緒就會變成一團糟,他會感覺不舒服、不愉快,但不知道為什麼。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澄清及了解負面情緒,到底是害怕、焦慮、難過還是緊張?這樣,孩子就懂得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增加抗壓能力。
當孩子跟同學吵架,或遇到不開心的事,哭著回家,希望父母幫忙時,華人父母通常不善於深入耹聽孩子的情緒及解釋。要麼直接下判斷,或一頓責備,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你一定做錯了什麼。或者趕緊「搶救」孩子:不要難過,不要想那麼多,把事情淡化掉。這樣就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Dr. Kuo說,其實,孩子首先真正需要的是被聆聽,讓父母陪著他,給他一份安心、安全和可靠感,以便紓解情緒,或幫助了解他的情緒。當了解情緒之後,頭腦就會清晰,對事情的判斷會更清楚。這時情緒就會被很好的處理,而不是被忽略。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和楷模。當孩子緊張,父母也很緊張時,他會更緊張。如果父母有効地運用情商、冷靜下來,先聆聽,溝通了解他為什麼會哭,孩子就會放下心來,舒緩情緒。下一步就是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抉擇。

華人家庭需要加強情商教育

Dr. Kuo指出,現在西方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慢慢強調關注孩子的情緒。但在華人家庭,父母著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智力培養,也會花很多精力去關注孩子的食、衣、住、行;而對孩子的情緒和情商方面的教育卻普遍欠缺。
在中文字裡,「情緒」往往賦予負面含義。因此華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在長輩面前,要把情緒收起來。在傳統教育中,華人家長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哭,不要生氣,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意思是不要那樣「情緒化」,因為它幫不了你。
Dr. Kuo說:「情緒是不能長期被壓抑、堵著的東西,當收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被恰當的釋放。就像水壩,當水越堵越多,總是有一天會爆崩。」
Dr. Kuo強調,華人家庭需要加強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情商培養。這不是關於對、錯的問題,而是幫助孩子認知自身和他人的情緒。當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有清晰的覺察時,就能夠面對遇到的問題,並做出較清晰、正確的行為,從而擁有健康、成功的人生。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