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21日訊】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出創歷史新高。儘管中共已推出「穩外資」行動方案,但專家認爲,在中國營商環境惡化,房地產危機加劇以及美中關係緊張因素影響下,外資、內資還將加速逃離。
2月17日,中共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出1684億美元,資本外流規模創1990年有數據以來的最大。
同時中國企業也加速將資金轉移海外,去年中國投資者向海外投資了1728億美元。而外商流入中國的投資規模僅為45億美元,降至33年來的最低水平,與2021年的外商投資3,440億美元相比,僅佔約1%。
對此,專家認為,外資加速撤離中國背後有多重深層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黃大衛:「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就是地緣政治的風險上升,美中關係緊張,歐美國家對於中國投資,他們擔心受到未來的美中關係影響。第二就是營商環境的極度惡化,政府對私營企業的管控越來越多而且複雜,國進民退不斷加劇,外資企業面臨更多的市場不確定性與打壓。例如很多的跨公司都受到一些檢查甚至是罰款。」
2023年中共修訂《反間諜法》和《數據安全法》等法規,打壓外資,整個經商環境進一步惡化。
黃大衛:「第三個層面就是利潤率的快速下降,商產性的企業它們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對非商產性的行業,例如一些律師事務所,經濟研究事務所,受到的所謂的維穩的各種干涉干預特別多,導致他們的整體利潤率急速下升。最後一個層面就是匯率風險,因為有明顯的匯率不穩定因素,外資擔心未來不能夠把這些投資的錢換成美元和歐元。」
1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關稅。中共則採取一連串措施反制,重啟對Google和英偉達等美國企業的反壟斷調查,同時對包括美能源產品、機械和車輛加徵10至15%的關稅。
川普第一任期發動貿易戰,已促使大量外企和中企將工廠遷出中國。
而中國經濟在疫情開放封控後復甦乏力,中共一面加強管控,另一面為了吸引外資,拋出種種措施。2月10日,中共總理李強又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
但是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繼續推行關稅措施,可能加速在華企業的撤離趨勢。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國內企業加速資本外流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經濟增長放緩,企業預期悲觀。房地產危機持續,消費者信心下降。企業擔憂市場需求不足,減少國內投資轉而將資金轉移海外。當然也涉及到房地產市場危機,資金尋求避險策略。大量資金透過地下錢莊虛假貿易等方式,流向海外的房地產市場。」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中企選擇東南亞國家建廠,在中共「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區投資等。東盟祕書處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疫情後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從2010年的不到40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的170億美元。
另據中共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企超過5.9萬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千多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27.1%。
孫國祥:「新設企業數量增長並不代表實際的投資金額增長。可能有大量小型或空殼公司註冊,但並未真正投入大規模的資本。我個人認為的是外企變相本土化的現象。由於中國政府對某些行業像是科技、數據安全的外資監管趨嚴,部分外企選擇拆分業務在中國大陸註冊新公司,讓企業看起來更本土化以規避政策的風險。」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指出,這類似中資變外資來獲取優惠的情況。
孫國祥:「第三個原因是地方政府推動所謂的招商引資。我們知道中國各地方政府普遍依賴外資招商考核,為了完成業績指標可能鼓勵外資企業註冊,但不實際投入資金。某些地方政府甚至為這些只是註冊的外資企業提供補貼,鼓勵企業先註冊再談投資規模。」
專家認為,中共地方政府推動招商引資政策,導致新設外企數量被放大,這也意味著企業註冊量增加,但並沒有帶來真正的經濟成長。
編輯/李韻 採訪/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