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財政窟窿 中共各級政府多手段「增收」

2021年11月18日時政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19日訊】中國經濟不斷下行,各級政府只好使用各種手段「增收」,以彌補地方財政不足。
中共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11月18日發布第八次大督查通報,提到地方政府違法強制收費的實例。其中包括,河北邢台強制要求非道路移動機械安裝線網絡監測設備和尾氣後處理裝置,每套約4000元(人民幣 下同),合計增加市場主體負擔約3000萬元。
遼寧省海城市不但沒有清理違規收取礦產品生產經營的噸位保證金,反而在2019年2月將保證金標準提高50%,目前其財政專戶上的保證金共計1.46億元。
另外,天津市南開區澄江路房管站公有房產2020年為商戶減免4個多月房租,2021年卻上調房租近一倍,不僅抵消了此前的房租減免紅利,還加重了租戶負擔。
在拖欠款項方面,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拖欠某企業承接的學校建設專案工程款6236萬元;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拖欠6家企業污水處理服務費5.2億元。
此外,四川省達州市渠縣2020年欠繳教師「五險一金」8290萬元;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2009年以來拖欠特崗教師補貼777萬元。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財政不足。早在2019年8月,中共公布當年上半年財政收支的31個省份中,就有30個出現入不敷出,總計財政赤字4萬億,其中也包括被視為經濟排頭兵的廣東省。只有上海市盈餘190億,大陸分析師指,這可能是上海市上半年大量賣地的結果。
為填補當地政府財政窟窿,地方地府已逐漸進入「各自為政」的狀態。除了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應付北京當局,各地還興起跨地區、跨省「搶劫」的風潮。比如,多省公安和法院曾藉口「打擊洗錢」大量沒收外省外貿帳戶的資金,浙江義烏等地的外貿行業深受其害。還有地方公安找藉口抓捕外地的企業家,然後變相勒索巨額「贖金」。
(責任編輯:景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