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09日訊】我們現在說人「衣冠禽獸」通常是在罵他人模人樣卻做不入流的事,但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禽獸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詞語,因為按照明代的規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補服)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走獸等多款補子的官服,而且等級不同還有不同的圖案。
衣冠禽獸的來源
衣冠禽獸,顧名思義是指穿戴著衣帽的禽獸,而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例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抅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我們也會以衣冠禽獸來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不過,衣冠禽獸一詞,其實是源自明代官員的服飾。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最能襯托皇帝「龍形象」的東西當然就是禽和獸了,所以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衣冠禽獸」在當時遂成為文武官員的代名詞。由此看來,「衣冠禽獸」真真是一種良好象徵了。
那麼,古代官袍上有出現哪些飛禽和走獸呢?
眾所周知,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服飾則按照官階的品級有著嚴格的規定,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來區分官階的制度,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用了近600年,成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從高到低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而武將則是獅子(一品和二品)、老虎、豹子、熊、彪(六品和七品)、犀牛、海馬。
由此獲悉,「衣冠禽獸」當時曾經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詞語,可惜的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於官場的腐敗,某些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如同牲畜,老百姓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使用了。
衣冠禽獸的傳說
關於衣冠禽獸這一成語作為貶義的由來,還有一說是出自明代宋濂《燕書》中的故事:「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故事說的是齊國有個名叫西王須的人,原做海運生意,有一天船在海上遭遇到狂風巨浪沉了,上岸後他覺得自己必死無疑時找了個山洞準備自盡,但他向山洞走去時,一隻猩猩從洞裡面走了出來,拿了些食物給他吃,晚上還怕西王須凍死,讓山洞給他睡,就這樣過了一年。
一年後某天海上突然開來了一條大船,猩猩趕緊把西王須護送到船上,西王須登船一瞧,船上的人恰好是自己的朋友,岸上的猩猩看到船要起航,仍佇立在遠處望著大船,不忍離去。
但西王須卻對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氈布,過一百年也不會褪色,這只大猩猩很肥大,為什麼我們不登岸捕殺它?」西王須的朋友聞聽此言,氣憤不已,「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你如此忘恩負義,不殺你留著有什麼用?於是,命人張開口袋裝上石頭「加頸,沉之江」,禽獸不如的西王須不僅被沉入江中,還留下了衣冠禽獸這一個專門用來形容那些「穿著人的衣服卻不幹人事的人」的成語。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