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4月20日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週後,加拿大、美國、挪威、冰島、瑞典、丹麥和芬蘭等七個國家宣布退出北極理事會,直至另行通知。目前,北極理事會唯一剩下的成員是俄羅斯。
我聯繫了諾爾蘭研究所環境與社會研究小組(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Research Group at Nordland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主任布裡格特‧戴爾(Brigt Dale),請他就此事發表評論。
隨著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退出該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發現了一個機會。習近平和他的同事們似乎對探索北極地區非常感興趣。但問題是,為什麼?
我問他,為什麼北京對這個基本上荒涼的地區如此感興趣?
戴爾說,首先,北極有一個「隨時可以攫取」的資源庫。它「讓人想起殖民主義思想,對北極的許多人來說,這種思想不是歷史的一部分,而是每天都在顯現」。
戴爾說,在地緣政治領域,討論的話題經常是「如何利用北極資源造福其它地方的其他人,同時令人覺得北極『正在受到保護』」。
研究人員告訴我,「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商品的出口一直是北極維持生存的方式之一,比如幾個世紀以來,甚至幾千年來,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狩獵,以及毛皮、魚類和產品貿易。」
因此,從北極開採「資源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今天,「我們看到對油氣的興趣日益濃厚,特別是對來自北極國家和其它國家的礦物的興趣(由於綠色技術發展產生的需求)。這些國家以各種方式將自己定義為『在北極擁有利益者』,但這一過程將當地社區和北極人口排除在外。」戴爾補充道。
中國(共)的親密盟友俄羅斯所關注的「重點仍然是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礦產,作為他們經濟的基礎,而後者(礦產)對中國人來說與石油和天然氣一樣重要。」
此外,根據戴爾的說法,「從巴倫支海(the Barents Sea)到白令海峽(the Bering Strait)的北海航線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提供了通往新的「漁場」的通道。
在中國國內,魚類資源面臨崩潰的風險。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魚是許多最受歡迎的中餐菜餚的關鍵成分。北極地區為北京提供了避免漁業危機的機會。
此外,戴爾還提到了該地區豐富的稀土礦物。學者馬克‧羅(Mark Rowe)之前指出,釹、鐠、鋱和鏑等稀土金屬「是世界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革命的關鍵,支撐著電池技術和風力渦輪機等」。
中國正在引領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革命。然而,為了保持其領先地位,它需要很容易就能獲得有價值的礦物。北極提供了這樣的渠道。
中共的北極野心的潛在地緣政治影響是什麼?
我問了挪威國際事務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首席研究員英陀羅‧歐弗蘭(Indra Overland)這個問題。
他說,「俄羅斯真正想要的是中國幫助其保持其在亞馬爾半島(the Yamal Peninsula)的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向前發展。」
歐弗蘭補充說,「如果俄羅斯人直到現在還不能輕易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它,那麼中國人也不能輕易地從西方和日本公司快速複製它。儘管如此,中國和俄羅斯有可能盡最大努力在亞馬爾半島上合作。」
根據歐弗蘭的說法,中共的這種援助「將使俄羅斯減少對歐洲天然氣市場的依賴」。然而,他補充說,目前,「中國人沒有必要的技術做到這一點。」
俄羅斯和中國在北極地區合作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烏克蘭的情況。歐弗蘭告訴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中國來說既有可能的壞處,也有可能的好處。」
可能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他說,「俄羅斯可能被打敗,西方國家在捍衛民主方面的團結和決心可能會得到加強。」
另一方面,好處是「中國可能會獲得俄羅斯自然資源的大幅折扣,包括天然氣、石油、煤炭、金屬和穀物」,而「西方因為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其它清潔能源產品的需求會飆升。」歐弗蘭說。
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被擊敗,那麼中共的北極野心可能會被無限期推遲。然而,如果俄羅斯取得勝利,中共很可能會獲得通往北極的鑰匙,其承包商將得到捕魚和採礦的許可,而不受懲罰。
作者簡介:
約翰‧麥克格利翁(John Mac Ghlionn)是一位研究員和散文家。他的作品發表在《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國保守黨人》(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公共話語》(The Public Discourse)等知名媒體。他還是《硬幣電報》(Cointelegraph)的專欄作家。他的推特是:@ghlionn
原文「China Plans to Raid the Arctic」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