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習權李奪」撲朔迷離 背後江派暗流涌動

2022年05月20日時政評論
日前,中共高層權鬥關於習降李升的傳言甚囂塵上。一時間海外自媒體爆料,西方部分主流媒體跟進,國內民間傳聞,加上大陸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幾大黨媒關於習李頭版出現率的高低起伏變化,使得中南海權鬥更顯撲朔迷離、真假難辨。

習李搶灘《人民日報》頭版

海內外時評人和自媒體爆料人,多將高層人物在《人民日報》的頭版出現率、各版占版幅度作為一項衡量政治人物權勢升降的風向標。
《人民日報》5月14日二版全文刊登4月25日李克強一篇長達9,000字的有關廉政講話和經濟話題的文章。被外界解讀為李克強權勢升級的強力信號。但港媒《明報》5月18日署名評論文章認為,至少從2018年起《人民日報》歷年二版都全文刊登李克強在國務院廉政會議的講話。《明報》言外之意,外界可能過度解讀。
《人民日報》頭版5月17-18日連續兩天沒有捧習文章,相反,李克強、汪洋和栗戰書卻相繼上榜。5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右側刊登的是李克強應約同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通電話的文章和汪洋主持政協會議的報道。
5月17日的《人民日報》頭版,被中共政治叼盤手胡錫進圈圈點點,截圖置於其個人微博上,並罕見發表評論:「這是非常重要的信號。跟上這個信號,拋棄懷疑與彷徨,擁抱新的機遇者,將被證明是真的商業英雄,時代英雄」。
胡叼盤感覺是吹響倒習集結號的節奏。
但5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情況又有所不同。國內版頭版,是習近平占據主體、李克強同版現身。幾乎二分之一的版面加兩幅大圖,標題是《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標題就占了40個字。
頭版還有三篇以習近平為標題的文章,一篇是《習近平同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就中荷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這行文字的下面是一行小字「李克強同荷蘭首相呂特互致賀電」。另2篇是《習近平同菲律賓當選總統馬科斯通電話》和《習近平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英漢對照版的出版發行消息。唯獨有一篇是「李克強主持召開穩增長穩市場主題保就業座談會「的報道,在右側下方以小字出現。
5月1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幾乎就是習近平霸屏,只有「李克強同荷蘭首相呂特互致賀電」在右側以小字出現。
從5月19日的《人民日報》的頭版來看,胡錫進5月17日的集結號是不是吹的早了些?同一黨媒隔日自搏,結果難料。

李視察雲大黨媒淡化處理,總理話題微博被封

5月18日,李克強赴雲南昆明、曲靖等地視察,開展12省負責人關於穩增長穩就業的座談會,並在雲南大學2022年畢業生招聘會上現身,網傳的視頻表明,李克強與在場學生對話時,全程不戴口罩,而且周圍的工作人員均不戴口罩,這和前些時間習近平走訪中國人民大學時,周圍工作人員幾乎都戴口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李克強4月去江西南昌、上饒視察時也同樣全程「免口罩」。
李克強用「免口罩」語言非常清楚地向外界透露了,他在清零問題上和習近平有著顯著的分歧。
新華網、人民網在5月18日頭版非頭條報道了李去雲南考察的消息,但未報道去雲大的消息。詭異的是,李赴雲南考察的消息在5月19日的新華網、人民網就全然消失了,5月19日的新華網、人民網的大頭條赫然是習近平的名字,而且也是和高校有關,標題是《習近平回信勉勵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這不免讓人猜想,習李在爭相收買高校師生人心,爭奪話語權?
台灣中央社5月19日援引鳳凰網評論部旗下的「風聲」微信公眾號發文說,「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多是全副武裝的防疫人員、排隊做核酸檢測的人群,讓人們幾乎忘記了正常生活的面目。而李克強和大學生都沒有戴口罩,校園洋溢著歡快的氣息,這種氛圍是『一股清流』。
「不過,這些影片在社群平台上被大量轉發後,#總理在雲大、#百年雲大、#總理親臨雲南大學這幾個話題在微博已經被撤下」。
中央社記者評論說,「不確定是否與中國防疫政策的敏感性有關,又或者和近期李克強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氣勢消長互見的傳言有關。」
有用戶微博顯示,微博上發「喜歡我們的總理了」語句涉嫌違規。如果情況屬實,說明習派陣營對輿論陣地的掌控還是很嚴密,對有利於李克強上升勢頭的話題表現出相當敏感。

地方政府徘徊選邊,局勢詭異

自由亞洲5月17日報道:微信朋友圈熱傳一段網民「齊天大聖」發出的視頻,並留言寫道,「貴州遵義,信號明確了,剛剛添上去的字」。在政府便民服務大廳牆上掛著紅字:「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李克強」;在對面牆壁寫有「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的李克強去年講話內容。
自由亞洲結合5月17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發李的文章,引述資深媒體人宋揚評論說:「最高層的權力分配,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是這個體制不變,本質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5月11日,網傳廣西省南寧市已下令回收並銷毀吹捧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口袋書」,相關宣傳報導網頁已全被刪除。
但中央社5月17日報道,廣西人大常委會5月13日通過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的決定,內容是在2025年將廣西基本建成這一示範區。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7年19大上提出的民族政策主張。該報道還提及廣西的這一項目目標期為2021-2025年。
4月22日,中共廣西代表會議以全票選舉習近平出任20大代表,廣西自治區書記劉寧此舉被認為是對習的高度吹捧與率先站隊。
發紅寶書又收走,挺習後收斂,又再現徘徊。這一切顯示出中共體制內上下權力的爭奪還是在圍繞著各自勢力版圖而進行的利益保衛戰,並非真正的執政為民,更遑論還政於民,中共體制這個邪惡圈不摧毀,中國難有希望。

倒習存共恐藏暗流,警惕被江派利用

習政權在保黨左轉的路上走得甚遠,特別是在今年俄烏戰爭和奧密克戎清零運動上,幾乎與全世界為敵,忤逆14億人的民意,大搞文革防疫運動,眾多官員們也夾在命令和民憤之間被炙烤,心生怨氣,加上習反腐大棒高懸,貪腐成了高危作業,中共官心、民心盡失。反習派應勢集結,欲醞釀倒習大潮。
但倒習並不代表就是倒共。政權易主,並不意味著邪惡的中共就隨之倒塌。相反,對中共當局中的某個或某些開明人士寄予改良中共的希望,反而能給中共以苟延殘喘的時間。
當前中共政權中習派、團派、江派三大陣營相互廝殺,蹊蹺的是,目前廝殺尤為焦灼的是習派和團派,而在中共政壇經營了二三十年的江派餘黨既得利益者近期卻少有露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江派是否在隔岸觀火,甚或暗中挑鬥,坐等兩敗俱傷後拾利也未曾可知。
5月19日,有近日當紅海外自媒體人在其視頻節目中透露,國內爆料團呼籲希望大家都來支持李克強上台。節目中提到,(自稱)李克強團隊的爆料團向大家承諾,李主政後,他們會力薦新主走改革路線,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大致路線圖如下:「中國必須立即停止極左轉向,停止朝鮮化,停止政治運動……認同普世價值……從黨內民主開始,實現深層變革,還政於民,實現民主社會,軍隊最終國家化(這是最終的)」。
「團結各階層,推行社會和解,尊重私有財產,對歷史遺留問題既往不咎,鼓勵財產主動申報和陽光化,通過資產稅遺產稅調節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回歸法制…隨著監督機制的成熟,逐步取代紀委反腐職能,嘗試紀檢委向廉政公署方向轉變…堅決不搞政治清算,團結全黨、全國、全軍、各族人民一致建設新的、更加開放的、民主的、法制的、文明的、公平的社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振興、民富國強」。
「我們就是要描述、描繪美好的藍圖,讓精英階層看到希望,讓既得利益者不必擔心被清算,讓習的追隨者免於變革的恐懼,最大可能團結一切反習力量,形成共識,產生合力。」
從這份藍圖內容來看,勾畫出了一個較美好的很能吸引人的遠景,軍隊國家化,還政於民。但就其實現遠景的總體思路和手段來看,是想在保留中共體制的前提下達到最後的真正民主,這個路線能實現嗎?
路線圖中提到「對歷史遺留問題既往不咎」「讓既得利益者不必擔心被清算」,這個手法看似開明,但有中共統戰手法的影子。如何既往不咎?遠的不說,六四血案、迫害法輪功、香港青年被拋屍、新疆集中營慘案,如果這些都可以既往不咎,就不能叫做「認同普世價值」了。如果「堅決不搞政治清算」,中共殺的人也就算白殺了,而且用法治手段懲凶不能說是在「搞政治清算」。拆了人家的私房、霸占了人家的私產,如果不追究、不追回,想申報就申報,不想申報就不申報,這樣做的話,就無法達到社會公平。
帶著這些血腥的原罪而不用負任何法律和道義上的責任,是無法將全國人民引領到普世價值的民主社會的。
這裡僅作探討,無意指責海外自媒體人和國內的爆料人。或許大家希望中國和中國人民走向真正民主制度的願望是好的。但中共不解體,一切都是空談。中共在歷史上殺了8000萬中國人,也搞了N次的所謂平反,它停止作惡了嗎?倒習本身不能成為目的,解體中共才是出路。
中共在歷史上不乏有像胡耀邦、趙紫陽這樣的開明君主,但中共的邪性決定了他們必不能被中共所容納,當今的中共也一樣,中共不倒,黨魁再開明,也是為中共做嫁衣,最終反被中共所吞噬,不是精神上的就是肉體上的。
中共已惡貫滿盈,罪惡累累,換上任何一位新主,都背不起這個罪。倒習存共背後或有黑手,背後最大的暗流,就可能是江派餘孽,因為在當今的中國,最怕被清算的是血債幫江派,他們從89六四到迫害法輪功到貪腐強拆,手中沾滿了中國人的血,欠了中國人的大債,他們最想逃避的也就是清算,換新主後能逃避清算應該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和設想。紅三代葉靜子曾在微博上發帖,暗示上海此次疫情混亂是有勢力在搗亂,上海是江派老巢,江餘黨禍亂是必然,混亂中他們總能漁翁得利。
5月17日,政治學者黃永為在接受自由亞洲採訪時說,「最近謠言很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種期望,主要是對現在的這種狀況相當不滿意。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謠言四起,傳遞很快也很廣,但是把希望寄託在李克強身上,機會不大。中國的政治體制如果沒有權力的改革,單依靠某個人上台下台,不能解決問題。」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