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債台高築 中國進入以債養債惡性循環

2022年07月18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7月18日訊】為了刺激經濟舉債投資基礎建設,中國地方政府發債籌資,加重中國總體債務壓力。輿論關注,當前中國基層的各鄉鎮陷入以債養債的困境。
中共央行7月11日公布,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81兆元,相比5月份,月增49%。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17兆元,比上年同期多1.47兆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1兆元,比上年同期多3.2兆元。
中國總體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高達268.2%,即使如此,地方政府也只能靠舉債大興土木救經濟。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基礎建設投資到最後能做的都差不多了,比如說地下鐵、機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這些基礎建設到一個程度以後,它沒有辦法再產生經濟效益。像現在一有經濟困難,要救經濟就去搞基礎建設的,這個全部給財政帶來包袱。」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認為,借錢必須考慮還款能力。中共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是赤字,幾乎沒有能力還款。
吳嘉隆:「地方政府的稅收早就不夠應付地方政府的開支,所以有一個叫做出讓土地取得財政收入。因為房地產市場崩潰,開發商不敢去批地來搞建設,因為將來房子賣不出去,所以開發商不敢來貸款、來批地來搞項目。那地方政府的那個土地出讓就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取得財政收入,在這個時候你去發債的話,那麼人家要問你將來拿什麼來還?」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表示,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0.47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相比2020年末淨增4.8萬億,債務餘額增速18.7%,而這只是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還有龐大的隱形債務,地方融資平台——城投的債務。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地方政府它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如果它那個錢到期了不付的話,它以後它就破產,它就無法再貸資了。所以它一般都會想方設法給那個地方融資平台、城投公司給它增加信用,就是確保它這個錢能夠不停的貸出來,它只要能貸款就可以以新還舊,就不斷地循環下去。如果這個危機一爆發的話,那個地方財政至少那些平台公司就要垮一些,這個要爆雷的話,那麼它就會拖累到地方財政,這個都是潛在的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相繼成立融資平台籌措財源,由於平台發展定位不明確、盈利能力差,導致鄉鎮政府陷入更嚴重的虧損,只能以債養債度日。
王赫:「只要不爆雷這個事情就再往後拖,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很難辦,都在拖,一個拖字。表面上摁住不爆雷它們就是皆大歡喜。那真的爆了雷之後,這問題就很麻煩。那個習當局叫什麼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它們就說金融風險這一塊它一直在控制。今年這個金融穩定法,金融穩定基金這個成立這一塊,都是為了應對那個金融機構破產的。」
中國房企近期危機不斷,繼恆大危機後,上海世茂集團日前也爆出跳票。台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指出,中國房企資不抵債現象,比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更可怕。
吳嘉隆認為,恆大債務危機,壓力之大,連中央也沒辦法出手相救。
吳嘉隆:「恆大的債務大概是兩萬億。兩萬億的那個債務,已經搞成這樣子。地方政府的債務據說早就超過53萬億,規模是恆大債務的超過26倍,可能還不止。超過53萬億,之前有一個數字,所以這個地方財政的壓力遠遠超過這個恆大的壓力。」
評論認為,為了刺激經濟舉債投資基礎建設,前提必須能創造足夠的收益才能夠還清債務,否則以債養債,結果變成財政負擔,最後引發債務危機。
編輯/黃億美 採訪/駱亞 後製/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