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9月09日訊】前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說,糟糕的人事任命,註定了川普(特朗普)政府的失敗。
「我把它稱為老闆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儘管有這些糟糕的人事安排,我還是很喜歡這個老闆。他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總統。」納瓦羅在最近接受英文新唐人電視台(NTD)節目《國會報告》(Capitol Report)採訪時說。
他還說,川普2020年的總統競選活動,決不能在2024年的可能競選總統中再次上演。
納瓦羅在分享他的新書《奪回川普的美國:我們為什麽失去了白宮,以及我們將如何獲勝》(Taking Back Trump’s America: Why We Lost the White House and How We’ll Win)中的內容。該書將於9月20日出版。
納瓦羅在書中寫道,川普在當選後不久,就開始與「全球主義者、從未見過川普的共和黨人、目光狂熱的(眾議院)自由黨團的瘋子」,以及「華爾街」較量,這些人將在他執政期間「提出很多不好的政策,危害他領導的政府」。
納瓦羅說,他是在2016年競選期間一直陪伴川普直到權力交接的三名高級顧問之一。他在書中評論川普在人事選擇方面的錯誤時「毫不留情」。
在採訪中,納瓦羅提到了川普的第一任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和國防部長吉姆‧馬蒂斯(Jim Mattis),作為川普「愚蠢選擇」的例子,這將成為他所說的「小醜內閣」的一部分。
根據他的書,蒂勒森和馬蒂斯曾反對川普與韓國重新談判貿易協議的努力,理由是這樣做可能會破壞兩國之間「微妙的軍事計算」或「外交聯盟」。
儘管他們反對,川普和當時的韓國總統文在寅在2018年9月簽署了一份修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受到美國汽車制造商和肉類出口商的歡迎。
川普曾表示,2011年經國會批準並於次年生效的舊協議,是由希拉裡‧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制定的「可怕的交易」,作為奧巴馬政府的國務卿,她推動了該貿易協定的最終版本。
根據美國貿易辦公室的數據,美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從2012年的167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77億美元。
對華政策
納瓦羅在他的書中提到的「從未見過川普的人」之一,是川普政府的前財政部長史蒂芬‧姆努欽(Steven Mnuchin)。納瓦羅說,姆努欽和川普的女婿賈裡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一手摧毀了」川普的中國政策,「他們在背後與華爾街和中國共產黨進行交易」。
納瓦羅說:「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讓自己的巢穴更加豐滿。」
納瓦羅在他的書中寫道,當川普要求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時,姆努欽「總是拒絕」。最終在2019年8月5日,姆努欽同意給中共貼上這個標簽。
不過,納瓦羅說,為時已晚。他在書中解釋說,如果姆努欽在2017年1月就同意對中共進行認定,那麼它將「直接且準確的打擊中共最嚴重的一種濫用行為」,而且它將給美國官員提供「一個寶貴的與中國貿易談判籌碼」。
美國財政部於2020年1月13日取消了這一認定,即在川普和中共副總理劉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前兩天。
中共沒有履行其在貿易協議中的承諾。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數據,中共只購買了它承諾的美國出口產品的57%。
「那筆交易的成果很單薄。」納瓦羅告訴NTD。此外,他認為,庫什納對這筆糟糕的交易負有責任。
「他(姆努欽)與華爾街的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和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這些人,以及中共的談判代表,背著我和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美國前貿易代表),甚至是總統,進行雙重交易,以達成這項糟糕的交易。」納瓦羅說。
蘇世民是美國投資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首席執行官,桑頓是加拿大礦業公司「巴裡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的執行主席,也是前高盛集團總裁。
如果川普再次成為總統,納瓦羅建議美國應該與中共脫鉤。
「我可以向你保證,他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對中共鎖定關稅」,納瓦羅說,「我們將直接切斷與他們的聯繫,因為我們為中國制造、中共制造的產品所支付的每一美元,都會進入他們攻擊台灣的軍事戰爭機器中。」
「我認為,如果我們在2024年贏回白宮,我們將在那之後的四年中,以一種能夠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治理,這真的很重要」,納瓦羅繼續說道,「時間是寶貴的,當你在白宮的時候,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有些事情我們擺在了桌面上,我希望我們能夠完成。」
《大紀元時報》已經聯繫了馬蒂斯、姆努欽、庫什納、蘇世民和桑頓,請他們發表評論。
原文:‘Why We Lost the White House’: Former Trump Advisor Peter Navarro ‘Pulls No Punches’ in New Book 刊於英文大紀元網站。
(記者蕭靜編譯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