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9月29日訊】去年時,中國的國際海運價格曾經是一路狂飆,甚至是「一櫃難求」,但是今年卻是又一番景象,變成了「一貨難求」,目前,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標準貨櫃,和去年同期相比,已經暴跌了將近九成,甚至一些航線,還出現了「負運價」。
那麼,中國的貨櫃海運市場,為什麼會出現價格大逆轉呢?海運價格的暴跌,又對中國經濟甚至亞洲經濟,意味著什麼呢?未來兩年,海運價格是否還能夠反彈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全球航運業盛極而衰 海運價格急速下跌
每年的第三季度,往往都是全球航運業的旺季,不過今年的這個時間段,航運市場卻感受不到過去兩年的熱度。英國知名海運諮詢機構德魯裡(Drewry)在9月22日報告說,顯示世界貨櫃運價的WCI綜合指數,已經連續第30週下跌。目前,每40英呎貨櫃的售價,是4,472美元,跟去年9月高峰時的10,377美元相比,大跌了57%。其中,從全球最大港口上海,運到洛杉磯的一個40呎的貨櫃,運費以每櫃3,779美元售出,這可是自從2020年9月以來,現貨價格首度跌破了4,000美元,和3個月之前相比,更是腰斬的價格。
另外,波羅的海運價指數(FBX)顯示,9月26日,全球綜合指數,為40英呎貨櫃4,029美元,比去年9月的歷史高位(11,127美元)下跌了大約64%。其中,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40英呎貨櫃的運費,目前大約是每箱2,943美元,和去年9月高峰時的價格(20,586美元)相比,暴跌了86%。另外,從中國到北歐的貨櫃運費,也降到了7,046美元,和今年1月時的高峰(15,061美元)相比,下跌了53%。
這些數據都顯示,和去年的價格暴增相比,航運市場狀況出現了急速的價格逆轉。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海運諮詢機構德魯裡的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全球貨櫃的需求減弱、庫存充足、消費者支出從商品轉向服務,以及不確定的經濟環境等。
需求減弱,主要是因為疫情持續,多國貨幣政策「放水」,再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因素,導致在過去一年中通貨膨脹急速飆升,影響到消費者的商品需求。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在6%以上。而「今日美國」9月22日報導說,最近的一項蓋洛普調查發現,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美國家庭因為通貨膨脹而削減開支。
庫存充足,則是因為一些大型零售商提前囤貨造成的。我們知道,去年,消費品需求激增,再加上供應鏈中斷、港口貨物積壓,當時導致貨櫃運費大幅上漲了大約10倍。而到了今年,為了避免運輸延誤,美國一些大型零售商紛紛提早進貨,但是,因為需求疲弱,又導致了庫存積壓。最近,這些零售商又在大幅的削減零售訂單,比如:Walmart取消了幾十億美元訂單,Target取消了超過15億美元的訂單。
此外,主要經濟體,也都在紛紛地大幅加息,這也導致全球都面臨經濟增長動能放緩的風險。所以,經濟衰退的預期,再加上俄烏戰爭等因素,都造成了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由此,也導致了貨運需求的降低。
但是,在貨運需求減少之時,海運市場的運力卻在增加。台灣《聯合報》報導說,今年第三季,全球貨櫃運力年增3.9%,但是,由於需求不振,運力閒置率創下了近5年高峰。報導稱,68%的空置海運班次,發生在跨太平洋東向貿易航線,24%發生在亞洲-北歐和亞洲-地中海航線,還有8%,是發生在跨大西洋西行航線。
在運價下跌影響下,為改變供給過剩的局面,已經有多家船運公司陸續開始停航。德魯裡發布的資料顯示,在9月19日至10月23日的5週的時間裡,在這些主要航線的750個預定航次中,總共取消了122個航次,取消率達到16%。
當然,相比疫情前,當前的運費仍處於高位,但是,和去年時的「一櫃難求」相比,全球海運的「天價運費時代」應該已經結束。船東和分析師預計,今年的剩餘時間,還有2023年的航運價格,還將會進一步下跌,因為全球貨櫃船隊的增長將會超過需求。
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的資料顯示,在過去兩年,海運公司的新造船訂單量快速成長,目前已經占到現有船隊運能的28%。
《華爾街日報》也引述能源與船舶諮詢公司百力馬(Braemar)的說法,認為未來兩年將有一系列新船下水,預計明年和2024年,船隊的淨增長率將會超過9%,而貨櫃需求量將會持續探底,到2024年才會緩增2%。
這樣的話,運費豈不是越來越低嗎?不過,航運業者和分析師預計,運費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去碳化和燃料成本的上升。
國際海事組織(IMO),已經計劃在明年實施碳排放強度指標(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為此,許多船運業者加大了去碳化舉措,在新技術和新燃料上投入了幾十億美元。從長遠來看,能源轉型造成的額外成本,還是會導致運費的提高。
東南亞航線驚見「負運價」中國經濟不景氣拖累亞洲
那麼,在全球主要的海運航線中,誰的價格降幅最大呢?從數據來看,下降最明顯的,就是從中國出發的海運價格了。比如在9月23日,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降到了2,072點,和上週比較,下跌了10.4%,創下了疫情以來的最大單週跌幅,同時也是連續第15週下跌。和去年同期相比,該指數已經下跌了50%,回落到2020年12月下旬以來的低點。而其中,上海到洛杉磯的即期運價,在短短的兩星期內,就下跌了32%。
而導致貨運價格暴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歐美等國家的海外需求減少。這一點,從中共海關總署9月7日公布的進出口數據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數據顯示,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勢頭急劇減速:出口總額從7月份的同比增長18%,降到了8月份的增長7%,遠低於分析師們預期的12.8%;進口數據更加疲軟,和7月份同比增長2.3%相比,8月的同比增幅只有0.2%。
8月的數據還顯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減少了4%,是2020年5月以來首次轉為下滑。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雖然同比增長了11%,但是增長勢頭,也比7月的18%有所減弱。
國泰君安(國際)的首席經濟學家就表示,看上去,出口走軟來到的時間比預料的要早。
除了美國、歐盟等的需求放緩之外,中國出口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大量出口訂單,轉移到了東南亞或是其它國家。比如,今年8月份,中國的紡織服裝、傢具、玩具、電子設備的出口增速,都在普遍回落。一些分析認為,是因為這些訂單所在的行業附加值低,在越南生產有成本優勢。
這之外,導致產業鏈轉移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了。
比如:「星球商業評論」的一篇報導說,有位做能源設備的朋友說,他們的大型設備,需要外國購買方到中國調試和驗收後才能裝船。但是現在,外國朋友到中國就要面對高昂的成本,大部分不願意去的直接就去找波蘭等歐洲小國家進口。另外,一位從中國採購鋼結構的老外,也已經把大概30%的進口額挪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不過,財新網報導說,相對於中國出發到北美和歐洲的貨櫃運價,亞洲區內的運價,更是慘不忍睹。
例如:9月23日,上海出發到新加坡的20英呎標準箱海運價僅386美元,和年初時比較,下跌了74.1%。如果扣除低硫燃油附加費,中國到東南亞越南、泰國等地的實際運價,從今年7月起,就已經是「負值」了。
而且,市場還傳出,大陸船運公司,只向貨主收取1~10美元象徵性的運價,只求裝滿,卻自己賠上燃油附加費等。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負運價」呢?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之前的運價太高,吸引內貿線航運公司紛紛改航越南和泰國。據台灣《工商時報》報導,有業界人士透露,這波亞洲近洋線的殺價大戰,主要由大陸新進或內貿線航運公司挑起,他們高價租船想要搶賺高運價,粗略估計,目前亞洲近洋線市場擠入了上千條船,和疫情前相比,多出了25%。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市場在8、9月時,卻開始了大反轉,因此,這些大陸新進航商,為了負擔高成本,只好搶貨做賠本生意。
業界還擔心,隨著歐美線的運價下跌,疫情爆發後,從亞洲線抽調到歐美線的中小型貨櫃船,會因為成本偏高無法繼續留在歐美線,開始從歐美線撤回亞洲線,這樣的話,就將會加大對市場的衝擊。
另外,日本投行野村預計,亞洲出口最快在10月份開始萎縮,主要就是,受中國進口增長,以及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重挫的拖累。
大家知道,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著俄烏戰爭、美國加息、國內疫情防控,還有通脹壓力等多重挑戰,在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中,投資、消費都很疲弱,相比之下,只剩下出口算是表現較好,但是8月份的外貿數據顯示,這最後一個經濟增長動力也亮起了紅燈,從而拉響了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全部熄火的警報。
9月21日時,亞洲開發銀行(ADB)公布了最新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把亞太地區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從4月估計的5.2%下修為4.3%,明年,也下調為4.9%。同時,亞洲開發銀行,也把中國今年的成長率,大幅下修到3.3%,並且指出,這是超過30年來,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首度低於亞洲其它開發中國家,而上一次出現這種狀況是在1990年。
亞洲開發銀行的經濟學家還表示,亞洲的經濟成長預期之所以降低,最大的因素在於中國成長急速下滑,如今,中國不再是亞太地區的經濟成長推力,而是阻力了,因為中國的GDP,占亞洲開發中國家整體GDP的六成,而且許多國家仍和中國維持著密切的貿易和供應鏈關係。
可以預見,由於全球面臨高通脹和經濟衰退的風險,以及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疲軟,還有嚴格的「清零政策」,再加上俄烏戰爭持續等不確定因素,全球海運市場的運價,在短期內還會繼續下走。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訂閱《財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