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即將於10月16日召開,當局竭盡全力想創造一個「勝利」的氛圍,卻不料事與願違,國內、國際形勢都趨緊張。尤其,如下三大因素,可能對「二十大」的進程和結果產生微妙、複雜和深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十大」的變數。
疫情
根據官方信息,目前北京市疫情升溫,已查明15條傳播鏈(經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基因測序分析,其中13條傳播鏈感染來源為京外輸入),波及11個區。12日起,京津冀定製快巴全線臨時停運。(全國背景是,自從十一假期以來,各地的感染率明顯上升,特別是旅遊城市和大型城市。截至10月11日,至少已有四省六地通報出現奧密克戎BF.7變異株病例。)事實上,當局一直堅持「動態清零」,為「二十大」早就全國範圍內大幅鋪開全面維穩和安保措施。為防控疫情,保障病例不入北京,還特別在環北京的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山東六省區市實施「護城河工程」, 仍卻無法做到疫情不輸入北京。
這既說明了當局「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徹底破產,又表明了「人算不如天算」、人力的有限性,同時也對「二十大」的舉行構成直接威脅。
「二十大」的2296名代表,近日在各自所在省進行集中學習培訓。一旦這些人進京,肯定會增加北京防疫的複雜性。當局怎麼確保萬無一失?萬一有代表染疫,「二十大」將怎麼開?這是無法預料的最大變數。
經濟衰敝
2012年習上台後,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就再也掩蓋不住了,增長率持續下墜。當局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喊「新常態」,希望經濟走勢呈L型,維持7%的增長率;結果根本做不到,不得已換了個「高質量發展」的口號,在「十四五 」和2035遠景規劃中,將增長率下調至4.5-5.5%,目前看來,仍然難以做到。當局也遇見到了2022年中國經濟的困境,2021年底就罕見的公開提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衝擊。為給「二十大」撐面子,積極布局,提出了5.5%年度目標,「穩字當先、穩中求進」,不料俄烏戰爭爆發、中國疫情再起,當局愚蠢的搞上海封城,加劇台海緊張形勢,致使經濟風雨飄搖。
當局的經濟維穩失敗,有四個突出表現。第一,股市大跌。10月10日,滬指自5月10日以來再次失守3000點,這是近30年來首度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前A股走勢「只跌不升」。第二,匯率大跌,9月28日跌破7.2。第三,國際金融資本開始撤離。10月5日,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顯示,中國債券市場8個月內總計有982億美元撤離。這逆轉了2018年以來外資因中共加快「金融開放」而流入的態勢。第四,消費降級。例如,中共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7日深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十一」期間中國國內旅遊總人數為4.22億人次,年減18.2%,僅有2019年同期的60%;國內旅遊收入人民幣2872.1億元,年減26.2%,僅有2019年同期的44%。
自1978年以來,中共一直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唱「中國經濟奇蹟論」,現在中國經濟每況愈下、前途未卜,無論如何辯解,當局的無能有目共睹,黨內各派勢力不可能不藉此說事。
美國的凌厲戰略競爭
10月7日,美國出台一項全面的、最嚴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遏制中共通過軍民融合政策,利用美國芯片技術發展超級計算機、AI等技術,用於軍事和監控用途。條款之嚴,類似美國之前針對華為的制裁模式。顯然,美啟用封殺華為模式,圍堵中共芯片業。諮詢公司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負責中國事務的技術專家Paul Triolo表示,這一行動是美中關係和兩國之間日益激烈的技術競爭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他說,在面對中共利用舉國之力獲得高性能計算機、追逐經濟和安全利益的情況下,「美國基本上已經向中方宣戰」。
而拜登政府選擇在二十大前夕出台這個最強力新規,自有用意。有論者指,白宮刻意展示中美之間的「激烈競爭」態勢,顯著放大了中共對美外交失敗導致的嚴重後果,猛揭中共傷疤,給中共的內鬥繼續加料。
事實上,進入2022年,美國攻勢不斷,中共已難應對。首先,在美國的嚴厲警告下,中共不敢實質性大規模援助俄羅斯打仗。其次,因害怕中美金融脫鉤,中共被迫做出讓步,8月26日,與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再次,面對美國凌厲的「科技戰」,中共除了咒罵,束手無策。
2013年以來,中共一直高歌「強起來」了,聲稱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但現在中美之間的「准冷戰」不僅使當局的對美外交毫無成績,更嚴重惡化了中共的國際處境。自尼克松訪華以來,中共還沒有這麼被動過(六四屠殺後的西方制裁,中共兩年就矇混過關了)。當局的外交成績,不及格。
結語
中共一貫的口號是要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可從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看,習當局如何才能「團結」和「勝利」呢?以上三重衝擊,習當局又如何來化解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