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茨中國之行引發的質疑多於祝賀

2022年11月05日新聞資訊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06日訊】週五(11月4日),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Olaf Scholz)在眾多警告與批評聲中前往中國,德國之聲發文稱,此行引發的質疑多於祝賀。專家表示,這次出訪既違反了德國政府的戰略,也危及了歐盟的團結。
作為疫情以來首位訪華的七國集團領導人,舒爾茨表示,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烏克蘭戰爭、人權和使用核武器等廣泛問題進行了「坦誠交流」。
舒爾茨與中共總理李克強會面時,兩位領導人一致認為,威脅使用核武器是「不負責任和危險的」,但沒有點名俄羅斯。
·舒爾茨還表示,兩國領導人「在非常緊張的時期」走到了一起,這與習近平呼籲中德在「變革和動蕩時期」加強合作的呼籲相呼應 。
儘管外交辭令說得很好,但舒爾茨的中國之行仍然存在爭議——尤其是因為德國現任聯合政府此前曾承諾改變對中國的態度,包括減少對中共的依賴。專家表示,舒爾茨此行表明德國並沒有真正改變對華政策。

舒爾茨:德國經濟利益優先

舒爾茨率領來自幾家有影響力的德國企業的高管代表團抵達北京時 ,強調了與中國保持經濟合作的必要性。
儘管德國外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此行前警告,「德國過度依賴中國(中共)」,但舒爾茨表示,他想「談談我們如何進一步發展在其他主題上的經濟合作,包括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負債國家」。
台灣國立東華大學助理教授、前任政治顧問馮儒莎 (Zsuzsa Anna Ferenczy )表示:「此行發出的信息是,儘管柏林應該認真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系,但他們不想改變。」
「自烏克蘭戰爭以來,我認為歐洲需要尋找另一種方式,從實力的立場與中國(中共)進行建設性對話,但柏林的所作所為破壞了這一立場,以犧牲新興但脆弱的歐洲團結為代價,來追求自己的利益。」她補充說 。
德國政治家、歐洲議會綠黨成員萊因哈德·布蒂科弗(Reinhard Bütikofer )告訴德國之聲,舒爾茨此行與德國聯合政府的協議相矛盾,也將對歐盟產生負面影響。
「他發出的信息是,繼續貿易和投資是(對他而言)政治優先事項。」布蒂科弗說。
「德國的對華政策不能僅僅由總理來決定,總理至少三度無視對華政策的合理建議。我們成立德國新政府時, 我們一致認為,德國未來的對華政策應該在歐洲層面進行強有力的整合,並在跨大西洋關系中(歐洲與美國的關系)進行協調。 這兩點都沒有發生。」布蒂科弗補充道 。
在此行之前,無視貝爾博克等幾位內閣成員的反對,舒爾茨批准了一項有爭議的交易,該交易允許中國國有航運公司購買漢堡一個港口碼頭24.9%的少數股權。

專家:舒爾茨的人權對話無效

除了討論商業關系外,舒爾茨告訴記者,他還向中共領導人表達了對中國人權記錄的擔憂。包括北京對新疆維吾爾族和其他突厥少數民族的鎮壓。他強調人權得到普遍承認,並惇促北京維護人權。
舒爾茨還表示,中共現已同意讓在中國的外國人接受針對 COVID-19 的 BioNTech 疫苗接種。此前,北京尚未批准在中國境內使用該疫苗。舒爾茨表示,兩國將加強在氣候變化、疾病預防等領域的合作。
儘管舒爾茨努力強調敏感問題,但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費倫奇(Ferenczy )認為,舒爾茨告訴媒體,他向中共領導人提出了中國(中共)的人權記錄,這是陽奉陰違。
她告訴德國之聲,「當他宣布中國之行時,人權問題從未真正成為議程的一部分。」
舒爾茨所說的方式,並不是解決中共糟糕的人權記錄的「有效方式」。「對於人權問題,德國人通常更喜歡安靜的外交」,她繼續說,「對於一個有可能對中國施加影響的歐洲成員國來說,不利用這個機會重新調整對中國的政策,真是一個重大失敗。」

危及歐盟團結 負面影響大

布蒂科弗認為,舒爾玆此行將對歐盟產生負面影響。其他人也認為,這將引發布魯塞爾更艱難的對話,甚至可能引發中東歐國家的抗議。波羅的海國家上個月強調,歐盟以一個聲音與中國(中共)對話很重要。
捷克智庫歐洲價值觀中心台灣辦事處負責人馬爾辛·耶澤夫斯基(Marcin Jerzewski )說:「這次訪問是分裂的表現,不僅在歐盟內部,而且在德國政治舞台上。」「在如何對待中國(中共)方面顯然存在分歧,一方面是自由派和綠黨,另一方面是社會民主黨。」
喬治·C·馬歇爾歐洲安全研究中心(George C. Marshall European Center )的中國研究員兼兼職教授薩裡·阿霍·哈夫倫(Sari Arho Havren )告訴德國之聲,舒爾茨的訪問向北京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德國「將使歐盟再次以更加務實和有利的眼光看待北京」。
「北京認為,他(舒爾茨)的這次訪問是樹立了榜樣,鼓勵其他歐盟領導人效仿他,再次建立更加務實的對華關系」,哈夫倫說。「這將意味著北京的行為還和以往一樣,很大程度上,是歐盟的問題 。」
哈夫倫指出,德中兩位領導人對世界的看法也存在顯著差異,舒爾茨強調了烏克蘭戰爭的嚴重後果,但對習近平來說,是通過「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鏡頭看世界,「通過這個鏡頭,北京看到是:台灣問題、與俄羅斯的持續夥伴關系、不團結的歐洲。」她告訴德國之聲。
哈夫倫總結說,「隨著其公司與中國的關系日益加深,德國可能會降低歐洲對中國的共同反應的可能性,以防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選邊站。」
(記者李酈編譯/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