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03日訊】「在生與死面前,有人在掙扎,有人在等待命運的安排,也有人直接放棄。」上海市某三甲醫院的一位急診醫生,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寫下了這樣沉重的句子。醫生在文中所記錄的一切,被轉發者形容為「醫學史的至暗時刻」。
2023年的第一天,中國公眾號「海上柳葉刀」轉發了上海市某綜合性三甲醫院急診科一位醫生在前一天寫下的自述,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這篇被中國網友們熱傳的文章,比較詳實地記錄了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科,在過去半個月裡所面臨的極度混亂與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這篇自述一開篇就羅列出了2022年的最後一天,急診室交出的工作數據:就診1987人次,救護車數量175部,留觀患者數量241人。而在這些抽象的數字背後,被隱去的畫面是急診室裡擠滿了身穿黑灰色外衣的密密麻麻的患者人群,散落在這些患者當中不停移動的身穿亮藍色工作服的醫護人員,以及各種各樣的救護擔架,「高的齊胸,矮的只到腳踝,走路不慎很容易踩到平躺著的病人……」
在這家醫院中,不論是預檢、收費、就診還是檢查、取藥、輸液,沒有任何一個環節不需要排隊,有的地方排隊的人甚至綿延百米以上,污濁的空氣參雜了無數種味道,而身處其中的人們似乎早已麻木,已經沒人會記得關於新冠病毒可以形成「氣溶膠」的問題。
這位醫生披露,在最近半個月裡,急診科一樓搶救大廳的19位醫生陽了16位,而所有被感染的醫生最長的休息時間是4天,最短的是零,返崗的標準是「沒有高熱」。
文中寫道,「回到崗位的不少同事,尤其是幾個女同事,依然弱不禁風,形單影隻,隨時淹沒在病患浪潮中;聲音嘶啞,接診時,咳嗽頻率比患者還高。」
據文中記述,醫院的工作人員所戴的N95口罩密閉性很好,但對鼻梁的壓迫度高,如果沒有創可貼保護,這種口罩戴上兩天後局部皮膚就破了。而作為醫生,在8個小時的工作過程幾乎從來不摘口罩。等待完成一天的工作「全身而退」回到自己的車裡後,才會摘掉自己的口罩喝點飲品,或吃一些保溫杯裡裝著枸杞和西洋參,「平復一下心率和呼吸」,緩過神來後再開車回家。
文中提到,自己平常的作息時間是11點左右肯定要午餐,但如今,「穿戴整齊沖入搶救大廳的一刻,似乎就是腎上腺素飆升,心率、血壓、血糖一齊跟上的時刻」。早餐儘量吃飽後,在一天的工作中就「不吃不喝不尿」,這種透支過程每天持續8個小時,只要可以堅持到安然下班,自己就覺得很滿足了。
這位醫生寫道,「急診室的工作環境每況愈下,我們知道高峰要來,但是每一天的記錄不斷被刷新,期待的頂峰一直沒有出現。」
每天八點接班時,夜班醫生懷抱的病曆本的高度從腰部一直到下巴,而且這些還僅僅是隔天來的新病人的病例。焦急的患者家屬就會在此刻湧入交班辦公室詢問病情,尋找出路,呼救或是來告知病人已經離世。「交班群的第一條消息經常是夜班同事轉告昨晚還有多少死亡證明沒有來得及填寫,白天家屬會攜帶亡者信息來辦理……」
這位醫生觀察到,患者的家屬幾乎都對未來感到迷茫,「絕對沒有安全感,充滿著焦慮、恐慌,甚至還有憤怒和敵意」。
文章寫道,「不得不說,這次疫情對正常生活的摧殘和戰爭一樣,幾乎是毀滅性的。每天遇到了太多的無助和絕望。這些生活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凡人,把醫院看作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因為他們的最大願望就是活著。」
據文中描述:醫院中醫療供需矛盾空前突出,供氧床位一床難求,甚至醫藥器材商店的氧氣枕頭都被搶空。那些平時床位空置率很高的二級醫院和民營醫院,外資醫院據說也都已經處於飽和狀態。
一位患者的家屬在這家醫院蹲守幾天後,要求醫生幫忙聯繫周邊的其他醫院,無論級別,只求一張安靜的病床,可以給他的家人保留最後的尊嚴。因為他在這幾天裡,已經看見了太多的死亡,這讓他每天都想逃離。
有一個患病的老人孤獨地守在急診室荒廢已久的ATM機旁邊,沒有家屬陪伴,幸虧他的生命體徵還算穩定。當醫生詢問他身邊的其他患者家屬時,被告知這個老人的兒子在二樓,正照顧他們家的另一個輸液的老人。
中午,那個老人的兒子找到醫生,一邊表示歉意,一邊說,家裡倒下了好幾個,兩個老人讓他心力憔悴,所以決定直接帶老頭回家。
醫生自己的家中也同樣經歷過艱難時刻。大家庭7個人陽了5個,有幾天家中的4個老人還同時發燒,家中還有一個居家上網課的女兒需要人照顧。老丈人發燒將近一週仍有39度,住在郊區的老母親也打來電話說自己發熱不退,吃過退熱藥後感覺各種不適,那一刻醫生本人也「瞬間崩潰了」。
他在文章最後寫道,「以往遇到跨年,辭舊迎新之際,總有一番總結和期望。如今,感覺這半個月的經歷覆蓋了我全年的生活記憶」,「沒有一絲味道,每天都在堅持著,猶如馬拉松比賽30公裡以後的路程」。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