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0日訊】日前,大陸廉價集採藥系列問題引發國人廣泛擔憂。多日後,國家醫保局官方帳號發布一篇專訪報導作為回應,但通篇專家卻沒有出現一個人的名字,記者和專家都沒有姓名。有自媒體評論, 國家醫保局「莫須有」領導接受「不存在」記者專訪。
早前,上海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多名醫生接連反饋,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使用集採藥物時發現病人出現抗生素過敏、麻醉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的情況,甚至出現患者手術中清醒亂動的恐慌一幕。
去年年底,中共第十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結果正式公布,原研藥無一中選,取而代之的是國產仿製藥,尤其是低價仿製藥,如3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0.17元一支的氯化鉀注射液,引發了醫學界和民眾對仿製藥藥效的擔憂。
2025年2月9日,中共國家醫保局官方帳號發布一篇《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的專訪報導,試圖回應鄭民華等醫生對集採藥質量的質疑。
文章稱,「調研人員認真聽取了有關專家,以及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中山醫院等7家醫院負責人,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的意見。」主要是反駁早前對集採藥的質疑。
比如,針對「降壓藥血壓不降」的說法。回答稱「起因是個人的用藥體驗」,並引述瑞金醫院提供了該院參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採中選仿製藥與原研藥對比的研究成果,原研及仿製「均能獲得較好效果」。
關於「麻醉藥不睡」的說法,文章中援引接受調研的一家醫院領導說:「我院不存在『麻藥不睡』的問題。」
針對瀉藥的問題,文章也援引接受調研的某三甲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表示,「多年來做腸鏡準備的兩種瀉藥都是國產藥,沒有變化,沒聽說過『瀉藥不瀉』的情況」。」
文章稱,總的來看,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
但外界卻奇怪的發現,首先這篇專訪報導沒有記者的名字,有自媒體人隨便點開首頁另外兩條新聞,都在標題下方署了記者的名字。
除此之外,作為一篇專訪的所有的採訪對象,也都是隱形人。包括整篇報導裡數十次出現「有關同志」「有關專家」「調研人員」「7家醫院負責人」「醫護人員」「麻醉科臨床醫生」「結直腸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詞,沒有一個真名實姓。
科普作家、時評人「項棟梁」發文稱,這篇專訪本身,就是國家醫保局一位莫須有的領導接受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一位不存在的記者專訪。
文章評論稱:「非媒體專業的朋友可能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但作為老記者,我太了解這其中的門道了。我以前當記者的時候,要是敢交上去這樣一篇大幾千字沒有一個真名實姓的報導,一定會被編輯和部門主任罵死。原因很簡單:作業沒帶就是沒寫,採訪沒有名字就是沒採訪,調研沒有名字就是沒調研。」
文章還稱,這篇專訪報導從頭到尾就很奇怪,記者是不存在的,接受採訪的領導是莫須有的,報導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隱形的。
與之相對應的,這篇報導涉及的內容卻是和14億人的健康切身相關,和數萬億醫保基金直接掛鈎,最近幾個月受到輿論持續強烈關注的集採藥質量與價格話題。
(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