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14日訊】深陷財務危機的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碧桂園,週一股價急挫18.36%,連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房企股票普遍下跌,當日恆生中國房地產指數也大跌4.6%,引發震驚和憤怒。有企業家直斥房企暴雷是系統性問題,最終卻是讓老百姓買單。
股市恐慌性拋售 以碧桂園為首的房企股價暴跌
本週一(8月14日),香港交易所開盤後,碧桂園股價一路下跌,至收盤時已暴跌18.36%,每股收於港幣0.8元,創下歷史新低,其成交金額高達12億元。據統計,本月內,碧桂園股價跌幅已接近 50%。與此同時,碧桂園的姐妹企業「碧桂園服務」收盤時也重挫9.65%,收於6.74元,成交金額達1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稱,碧桂園和碧桂園服務的股價雙雙急挫的同時,成交金額卻急增,這反映出相關股票正遭受市場的恐慌性拋售。
受碧桂園股價暴跌的拖累,在香港上市的其它中國房產股週一也大幅下跌。其中,富力地產、中國金茂下跌逾8%,佳兆業集團下跌逾6%。恆生中國大陸房地產指數當日也大跌4.6%。
此外,碧桂園的離岸債券價格也走低。其中,一支碧桂園2031年1月到期的債券,在週一上午的交易價格僅為6.071美分。
在中國,A股主要指數8月14日早盤也集體跳水,午後跌幅開始收窄。最終,滬指收跌約0.3%;創業板指收跌約1%。滬深兩市成交量則保持萎靡,成交額不到7500億元。北向資金淨賣出超40億元,為連續6個交易日淨賣出。
路透社的報導分析稱,碧桂園曾被認為是中國房財務狀況「較為穩健」的房地產開發商,該公司如今的困境,或將產生寒蟬效應,加劇市場擔憂,進一步抑制中國房地產行業和整體經濟的短期復甦的前景。
碧桂園財務危機引發外界的擔憂與憤怒
此前,碧桂園公開承認公司遭遇「成立以來最大困難」,並於本月12日晚間宣布,其11支境內公司債券自14日起停止交易,復牌時間則有待另行確定。財新網14日披露,碧桂園所發行的私募債「16碧園05」計劃展期3年,到期只付利息無現金首付,到期後第一個月至第三個月將分別支付2%的債券本金。此後,碧桂園將在到期後第12個月、24個月及30個月,即於2024年9月、2025年9月及2026年9月分別支付10%、15%和25%的本金,最後44%的到期本金將在2026年9月支付。
曾經被視為中國房企「模範生」的碧桂園,如今已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定時炸彈」。悲觀、震驚與憤怒的情緒,不僅在股市上反映出來,同時也在互聯網社交平台上快速蔓延。
有網友在相關消息下留言質問:「房子幾乎都沒完工,購房者給開發商的錢都去哪兒了?」
中國前記者郭國松則評論道:「又一個房地產巨頭大廈將傾的節奏」,「恆大倒了,下一個會是碧桂園嗎?」
實名認證為深圳網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孫國瑜,在其社交媒體帳戶上發帖評論道,「這些地產豪強,個人都賺得盆滿缽肥,公司則虧得一塌糊塗,錢袋子是自己的,爛攤子是政府的!」他還寫到,「系統性問題,老百姓買單」。
「地產行業的嚴冬已經來臨,」陝西網友安廣祿寫道,「就看誰能熬過這個夏天裡的冬天。」
曾經連續6年在中國大陸銷售業績第一的碧桂園,在8月7日未能按時支付兩筆美元債券票息的消息傳出後,該公司的財務危機迅速浮現。
上週五(8月11日),碧桂園發佈道歉函,承認公司正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正從多方面全力自救。當晚,該公司即宣布旗下的11隻債券在星期一停牌,涉及資金逾160億元,此舉被外界視為該公司正尋求債務重組的信號,進一步加劇市場擔憂。
有分析人士對媒體表示,以碧桂園的體量和今天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的現狀,若該公司遲遲無法解除財務危機,對中國經濟所產生的震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將超越早已深陷債務陷阱的恆大。
有海外華文媒體發表的專欄文章分析稱,碧桂園的危機將對中國房地產行業和金融系統帶來連鎖反應。例如:碧桂園有3萬3207家合作供應商和7萬名員工,碧桂園一旦「倒下」,這些企業必然蒙受損失,7萬員工也將面臨失業。
此外據「第一財經」統計,碧桂園目前的未交付房源大約為90萬套。如果碧桂園無法正常運營,意味著會有90多萬業主家庭的資產受到影響。
財新網的報導則分析指出:在不考慮債務的情況下,碧桂園若要在今年完成各項目的「保交樓」,月均銷售額至少要在220億元以上。而今年7月份,碧桂園的銷售金額僅有121億元。
據彭博社估算,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園累計債務已高達1.4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債務一旦違約,將波及一大批基金和銀行。
路透社的報導則指出,9月份是碧桂園的償債高峰期——將有超過90億元人民幣的在岸債券到期需要償還。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分析說,碧桂園出現債務違約的機會高,「爆雷只是時間問題」。
在互聯網社交上,一些中國的經濟學家開始呼籲當局「救市」,以守住金融風險和民生底線。然而,眾多中國網友卻認為,如果政府肯出錢,也應該用於「保交樓」,而不是拿錢去救一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公司。
(網頁截圖)
(記者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