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29日訊】外國律師事務所在大陸發展已有30年。一些在華的國際大所最近並不太平。尤其Dentons和中國大成律所「分手」,向外界發出信號:中國不再是外國律所可以輕鬆開展業務的地方。這引起業內人士高度關注,擔心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前大陸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合規官梁少華,向我們披露了外國律所的「中國化」之路。
中共首次允許外國律所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是在1992年。
2001年底,中共加入世貿組織(WTO)。根據WTO承諾,2003年中共司法部取消了對外國律所駐華代表機構在數量、開辦城市及分支數量上的限制。
2002年至2014年,是這些外國律所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期,從96家到232家。這也與外商在華投資增速保持一致。
而從2017年到2022年,海外律所在華辦事處則連續五年下降,從244家減少到205家。
前大陸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合規官梁少華表示,當初中共允許外國律所進駐,和它想大力發展經濟有很大關係。
前大陸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合規官梁少華:「外資律師事務所法律規定的業務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外國的法律事務,包括外國企業,提供一些在中國投資相關的業務。另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企業的走出去,對外投資。這兩方面的業務其實都跟中國大的經濟環境有關。」
據大陸《經濟日報》2015年報導,中企「走出去」迎來黃金時代。
而當年《新華網》的報導稱「一帶一路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梁少華說,中企「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兩個方向。
梁少華:「走出去的戰略本質是企業化的市場選擇,我那個企業看國外的哪個企業好,我去投資,我去併購,我去融資,需要大量的律師瞭解當地的法律。但是一帶一路是行政主導,是政府主導,並且大部分一帶一路的投資,我們都知道,都在中亞那些落後的國家,也不需要什麼律師。」
梁少華說,2015年後,一帶一路挫折不斷。中企的對外投資也在下滑。
梁少華:「標誌性的是,2017年,大家都知道安邦保險,吳小暉他董事長被抓,國內就說很多企業走出去,內保外貸,轉移資產,怎麼怎麼的,對走出去的戰略全面否定。」
梁少華表示,加入WTO後,中國有20年經濟快速發展,中共也一直大力引進外資,對外商提供了很多優惠待遇,因此外商喜歡在中國投資。但這幾年情況有變化,不僅經濟迅速放緩,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
根據招行數據,中國規模以上外商工業企業數目,從2013年的5.8萬家,下降至2022年7月的4.3萬家,減少了26%。
梁少華:「走出去和引進來雙方面的經濟因素,都導致這些律師事務所的業務大幅下降。它沒有業務,它必然就面臨著數量的削減,這是大的一個外在因素。」
此外,梁少華指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外企,在中國都免不了接觸很多灰色地帶。
梁少華:「可能需要行賄,可能需要宴請,這些在西方國家的法律都是禁止的,都是違法的。還有今年7月生效的反間諜法,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一個因素。」
梁少華表示,中共這艘大船,之前和西方國家表面上好像在同一方向行駛。包括律所在內的這些服務機構,就像大船之間的纜繩。但中共從2012年開始,就在180度調頭,從對外開放逐步走向內循環,走向閉關鎖國。
梁少華:「雖然是180度的急轉彎,但是調的時候還是需要時間。現在這個調頭在逐步的完成。那方向不一致之後,那中間的這個傳送帶啊,它必然會越扯越緊,你不放開它就斷掉。律師事務所可能相當於其中的一個中介鏈條,它必然要斷掉。」
梁少華說,經濟利益下降,政治風險上升,外國律所必然會削減中國業務。
編輯/王子琦 採訪/易如 後製/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