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概念應劫而生——歷史垃圾時間,該詞開始在中國流行。
「垃圾時間」原本是體育賽事中的用語,它是指一場比賽中比分懸殊,雙方勝負幾乎沒有什麼懸念時,其剩餘的比賽時間就被稱為「垃圾時間」。
體育賽事一旦進入「垃圾時間」,賽事的相關各方:主辦方、裁判方、比賽甲乙方、觀眾方、媒體方和贊助方,幾乎都將陷入一種無奈而鬱悶的境地,身陷「垃圾時間」的漩渦,無不都在期盼著比賽結束時那「嘟兒——」的一聲哨響。
而若是把體育比賽中「垃圾時間」這一概念,升級為「歷史垃圾時間」,移植到中國的社會時局,並成為中國的流行用語,那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與社會背景的。
我們知道,同頻才能共振,同頻才能共鳴。「歷史垃圾時間」在中國之所以引起強烈共振和共鳴,那一定是其內涵吻合了中國的社會現實。正如大紀元評論員王赫先生說的那樣:它表明「中共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已經嚴重惡化,無法扭轉,專制政權進入尾聲。同時也表明中國民眾唾棄中共,渴望改朝換代」。而渴望改朝換代,實際也就是渴望聽到中共政權下課時那「嘟兒——」的一聲哨響。
而筆者之所以說「歷史垃圾時間」一詞吻合了中國的社會時局,從下面這個角度可以得到印證。
我們知道,「垃圾」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腐敗糜爛,臭氣熏天。當今中共官場已經腐敗透頂,官場生態糜爛不堪,官員名聲臭不可聞。對中共式反腐最恰當的形容就是「圍著糞坑打蒼蠅」。中共官場就像一個大糞坑,而糞坑可以說是垃圾裡的垃圾了吧?如此看來,當今的中國時局,還真不是一般的垃圾時間,而應該稱之為「高度腐敗的垃圾時間」或許更為貼切。
下面我們就擷取時下中國底層百姓中的三個畫面,來看一看中共治下的百姓「歷史垃圾時間」裡的悲慘人生。
畫面一
廣東某地一家醫院裡,一位看上去60歲左右的老農,用斗車——就是建築工地上那種純粹拿鐵料焊制的,專門運送水泥的手推斗車,正準備把病重的老妻推回家。病重的老妻身體仰面朝上,頭枕在車斗的前沿兒上,小腿在後沿兒露出半截。車斗裡面沒有鋪被褥,甚至沒有一絲稻草之類的東西。
老農高挽起褲管,或許是老農聽到老妻出院的消息時,正在工地幹活兒,又捨不得花錢,就直接用手頭的這個斗車把老妻推回家吧?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畫面中老農身後的宣傳櫥窗裡,恰巧是「健康愛心助困」的內容,宣傳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
發布這張圖片的網友傷感地說道:「一邊是現代化醫院,一邊是原始笨重的運輸工具。這到底經歷了什麼?病人這樣窩在硬綁綁的斗裡,會舒服嗎?病人生命己進入倒計時了,能給點最後的尊嚴嗎?」
網友「行行1斤」跟評說道:「該賣的賣了,就剩下這斗車了,出院再遲一分鐘,恐怕連斗車也沒了!」
「剛看了『老楊』專機換肺移植,這又是『老漢』專車拉病人回家!不能不感嘆冰火兩重天啊!」網友「極客香久」用特權與百姓的對比來控訴社會的不公。
畫面二
某地一位50歲的農民工,在戶外幹活的時候被熱暈了。120帶去醫院,誰能想到去一趟醫院,竟然把打工5年攢下來的17萬全部花光,而且還欠了2萬塊錢債務。這17萬本來是農民工對生活的期待,下半輩子的指望啊,誰料進一趟醫院,生活又得從零開始。50歲的他,都已經進入了中老年階段,要再賺17萬,可就難上加難了。這就是底層百姓的辛酸,太令人心碎了!
這位農民工的遭遇,再一次將「醫院就是屠宰場」的社會現實暴露無遺。網友評論道:「一個中暑而已,能花17萬?外加2萬?我不信,太離譜了。」「這哪是搶救,完全是搶劫!」
畫面三
這是一張動圖。從河岸上的青草和老者身上穿的衣服來看,大概是在春夏之交的時節。
看上去,這是一對老夫老妻,目測大約有八十歲左右了。老妻坐在輪椅裡,老夫推著她來到河溝邊。
輪椅在河邊稍停了片刻,老頭雙手往上前方用力一抬,很冷靜地把老伴連輪椅帶人推下河去,輪椅順時針轉動90度以上,一頭跌進緩緩流淌的渾濁的河水裡,河水也就一米來深,露出水面的部分紋絲不動。
等待數秒之後,只見老頭身體前傾,雙手把部分露出水面的輪椅按下水面,順勢一頭扎進河裡;淺起了一些水花,河面復又歸於平靜……
整個過程中,沒有回眸凝望,沒有最後別語,只有生無可戀,只求一死!
這令人心碎的一幕,竟直把網友「溫柔小貓IPN」的心打入了冰川世界,她感嘆道:「看的人心裡涼涼的,老無所依,生無可戀,只能選擇這樣悽慘的離開這個世界。」
「近幾年老人跳樓的,上吊的,喝藥的跳河的,跳井的割腕的,世道怎麼了,為什麼自殺的這麼多?」網友「運籌帷幄」也許能夠決勝千裡,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世道究竟怎麼了?
結語
中共的「歷史垃圾時間」已經開啟,是中共把中國帶入了同款時間,而所有中國人都將被裹挾其中。特別是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或將會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甚至複製本文播放的那三個畫面。這段「歷史垃圾時間」究竟會有多長?主要取決於中國人民的覺醒程度。筆者真心希望大陸同胞,都能認清中共的邪惡本質,匯入退出中共黨團隊的「三退大潮」,解體中共,早日聽到宣告中共下課的那「嘟兒——」的一聲哨響!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