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2024年10月02日時政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02日訊】伊朗週二(10月1日)向以色列發射181枚彈道飛彈,以國大部分地區響起逾1800個警報,讓以色列人在除夕日前夕緊張的躲進防空室。據以色列當局表示,儘管伊朗這次襲擊規模龐大,以色列僅3人受輕傷。專家分析,以色列可能會對伊朗這次的直接攻擊作出強烈反應。
中央社報導,今天(2日)是猶太新年的除夕,昨天原本是許多以色列人提早放假或忙著採購準備過年,但卻變成是讓許多以色列人緊張、躲進防空室的一天。
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圖為2024年10月1日,以色列在特拉維夫上空攔截飛彈。(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先是約在當地時間上午11時左右,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地區響起警報,多枚火箭攻擊造成一位公車司機和一位年輕男子受砲彈碎片擊傷。這系列火箭警報後,特拉維夫傳統市場、海灘和街道開始變得冷清。
事後以色列國防軍事後表示,警報是由黎巴嫩向以色列發射的火箭所觸發,並表示成功攔截了真主黨針對特拉維夫地區發射的遠程火箭。
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2024年10月1日,在特拉維夫,人們在高速公路旁的一座橋下的車輛後躲避。(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約傍晚6點30分左右,又有消息指出伊朗將發動飛彈空襲,於是以色列國防軍採取了幾乎史無前例的防禦措施,提前警告特拉維夫地區的居民即將到來的伊朗飛彈攻擊,由於對伊朗的威脅感到嚴峻,強調特拉維夫居民應進入防空室或保持在防空避難所附近。
伊朗的彈道飛彈密集攻擊在晚間約7點20分左右開始,特拉維夫上空閃爍著火球和火箭殘骸,被攔截的飛彈爆炸聲接連不斷,響聲比以往大聲且頻繁。
這是中央社記者近一整年在特拉維夫感覺最強烈的一次飛彈攻擊。
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2024年10月1日,特拉維夫,人們在高速公路旁的一座橋下躲避。(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晚間,特拉維夫班古裡昂(Ben Gurion)機場一度暫停所有航班起降,並要求在空中的飛機調頭返回,約9點左右機場恢復正常運作。
此外,約旦和伊拉克也宣布關閉領空。據報導,美國大使館在襲擊前警告其工作人員及家人就地避難,位於特拉維夫北部的以色列情報總部也已提前撤離。
據報導伊朗向以色列共發射了181枚彈道飛彈,導致以色列大部分地區拉響逾1800個警報。
儘管伊朗這次襲擊規模龐大,以色列僅3人受輕傷。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裡(Daniel Hagari)發表聲明表示:「由於公民的冷靜應對和遵循安全指引,受傷人數得以控制,至今未有已知的死亡案例。」他補充道:「我們長期以來一直面臨多戰場的戰爭威脅。伊朗此次發射的飛彈範圍更廣,但我們已經建立了相應的防禦措施,一旦時機成熟,我們將迅速採取行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6WbGjexmk&t=1s
伊朗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s)稍早表示,他們鎖定以色列商業重鎮特拉維夫(Tel Aviv)「3個軍事基地」,藉此回應以軍上週擊斃黎巴嫩什葉派基本教義民兵組織真主黨(Hezbollah)領袖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
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2024年10月1日,在特拉維夫,人們在停靠在高速公路旁的車輛後躲避。(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根據以色列第12頻道電視台(Channel 12)的軍事政治專家分析顯示,以色列可能會對此次伊朗的直接攻擊作出強烈反應。美國也隨即與以色列討論一項聯合因應作為,警告德黑蘭當局必有「嚴重後果」。
據一份聲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一場安全會議中說:「伊朗今(1日)晚犯下重大錯誤,它將因此付出代價。」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國「全力支持」以色列,還說他將與內塔尼亞胡討論因應作為。至於有哪些因應作為,拜登說:「目前還在討論當中,等著看吧。」
伊朗則揚言會打擊任何代表以色列介入伊朗領土的勢力。
伊朗上次襲擊以色列是在4月,當時其飛彈被以色列、美國、法國、約旦和英國聯合攔截行動擊敗。此次襲擊規模被推測超過4月的120枚飛彈、170架無人機和多枚巡航飛彈的規模。
近整整1年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Gaza Strip)與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馬斯(Hamas)爆發戰爭,以軍過去兩週又升高對黎巴嫩的攻勢,包括9月30日開始的地面行動,讓各界日益憂心,伊朗和美國將捲入這場區域爭端。
伊朗飛彈攻擊逢猶太新年 以色列警報響起民眾忙避難
2024年10月1日,在特拉維夫,一個人俯伏在高速公路一側橋下的一輛車後躲避。(JACK GUEZ/AFP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程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