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美中情局公開招募中國線人 中共有大麻煩

2024年10月06日時政評論
近日,全球頂級情報機構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其多個社交媒體帳號,包括暗網帳號,用普通話、波斯語和朝鮮語公開發布招募中國、伊朗和朝鮮線人的信息,並發布了如何安全聯繫中情局的說明。中情局副局長科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人能夠獲取信息,並且對習近平政權感到不滿」,「這些人明白通過與我們合作,他們可以幫助自己的國家」。他還透露,中情局正在繼續努力加強招募那些離開中國的中國公民,包括通過冷戰時期直接走進美國駐外大使館的方式;該招募行動得到了全球越來越多的中情局中國問題專家的支持。
而之所以發布這樣的信息,一位不願具名的中情局發言人表示,這是因為該機構在俄羅斯招募線人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他們希望其它威權政權下的人們知道,「我們是願意進行合作的」。
美國中情局的這一舉動,是美國政府業已區分中共與中國人的又一個具體體現。在過去幾年,不止一位美國政府高官、議員表達過區分中共與中國人的重要性。
如2022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對華政策演講中稱,美國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中共)政府間存在深刻分歧,但這些分歧只存在於美中兩國政府和體制之間,而不是人民之間。2019年10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蓬佩奧在保守派智庫紐約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中,也非常明確區分了中共與中國人。他提到:「今天中國的共產黨政府並不等同於中國人民。他們力求和正在使用的各種方式對美國和全世界構成了挑戰。」
這種區分,其實是在告訴一直被中共洗腦的中國人民,敵視美國、對世界構成威脅和挑戰的不是中國人,而是邪惡的中共;不與普世價值擁抱、不給同樣熱愛自由的中國人自主權的正是與世界背道而馳的中共。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共和中國、中國人絕對不能劃等號。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怎麼能和信奉「西來幽靈」、盤踞在中國大地上幾十年的「中共」劃等號呢?不是中國人民選的中共怎麼能代表中國人呢?人民何時賦予了它這樣的權力呢?
因為這樣的區分,美國近些年對中共的制裁更有針對性,更加精準。自然,這樣的區分也讓中共惱火和恐懼。在美國中情局發布招募線人的信息後,中共駐美大使館發言人馬上跳出來,指責美國對中共發動「有組織、有系統的虛假宣傳運動」,並稱「任何試圖離間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削弱中國人民與共產黨緊密聯繫的企圖都註定會失敗」。
不管中共再怎麼跳腳,美國這樣的區分到目前並沒有失敗的跡象,反而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遠離了中共,而中情局究竟能招募到怎樣的中共線人,是讓外界非常好奇的事情。
要知道,近十幾年來,中共內部的祕密不斷被海外曝光,包括中南海對於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的反應、中共高層的權鬥和恐懼、中共對新疆的政策和洗腦、迫害的文件,中共內部情報系統運作、核潛艇沉沒、中共如何在香港攪亂抗議運動、如何影響台灣選舉,中共高官的醜聞、貪腐內幕,火箭軍軍力,病毒來源,中共強摘法輪功學員和新疆維族人器官,等等。
在沒有美國中情局招募線人的情況下,中共就有這麼多內幕被海外曝光,足以說明中共內部有不少知曉內情之人在對外爆料。爆料人或是源於中共內部的高層博弈,或是因對現政權不滿,或是良心尚存。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他們曝出的信息對中共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擊。
那麼,在美中情局公開招募線人的情況下,在國內經濟低靡,民眾怨聲載道,中共內部和民間心存不滿之人比比皆是,「習下台」、「中共解體」已成為愈來愈多人的期望之際,會有多少人向美國輸送中共各方面的情報呢?而這絕不是中共可以阻止得了的。
不久前,在以色列基於精準情報的基礎上,團滅黎巴嫩真主黨高層後,大陸網站刊登了以色列特種部隊成員佩裡披露的以色列是如何招募敵對勢力轄區線人的。
佩裡透露,哈馬斯被剿滅前就深感擔憂,因為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線人冒著生命危險為以色列服務。他們或是為了錢,或是為了前途,或是憎恨哈馬斯。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所有刺殺哈馬斯高級官員的行動都不會成功,人質也得不到解救。
線人的基本任務是找到目標,例如哈馬斯高級領導人、武器生產隧道等。線人將收集到的信息傳遞給以色列情報機構,以色列情報機構分析後再逐步發給軍隊或內閣,由總理批準是否發動襲擊。
比如,此前,參與成功炸死哈馬斯加沙頭目穆罕默德‧戴夫的線人是哈馬斯的「信使」,一名19歲的年輕人。在以色列成功炸死戴夫後,這名年輕人由以色列出資送往了美國,並給予庇護。據說,已經有數千名暴露後的線人定居在以色列,享受自由。
佩裡表示,黎巴嫩的線人系統也完全一樣,人數成千上萬。而這正是真主黨高層被團滅的關鍵。
在中國大陸和海外,那些厭惡中共、厭惡現高層,希望中國人也可以享有民主自由且知曉中共內部祕密的中國人,他們在看到美國中情局的招募信息後,應該會有人祕密提供中共各種情報的。以美國中情局的情報實力,將所獲得的中共情報加以分析,就可制定出針對中共更為有效的舉措,甚至包括可能的「斬首行動」。對於這些無法掌控的泄密之舉,北京中南海高層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