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某些記憶並不存在於大腦中

2024年11月27日科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1月27日訊】記憶的過程通常與大腦相關,但一項新研究顯示,大腦以外的其它細胞也擁有其獨特的「身體記憶」。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這些記憶基因的作用類似於神經元,因為它們能通過在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即在時間上間隔開的重複方式)進行「學習」,這比單次的強行記憶更有效。
深入了解這種「身體記憶」,可能幫助科學家和臨床醫生開發新的方法來應對疾病和其它健康問題。
記憶(以及與其相關的學習)對於地球上的生命和人類的科學研究來說意義重大。檢驗假設、借鑒過去經驗以及發展新思維的能力是我們現代社會的基石。我們的語言常常將這些過程描述為純粹的腦力追求。不過,一項新研究表明,學習的能力並不僅限於大腦。
紐約大學(NYU)的一組研究人員著手探討身體中的其它細胞,特別是腎臟和神經細胞,是否能像大腦神經元一樣儲存記憶。這並不是指回憶生活中的特定時刻,而是記住特定的模式以幫助執行其維持生命的功能。他們發現大腦以外的細胞確實在某種意義上擁有記憶,並遵循一種稱為「集中-間隔效應」的特定神經特性。這項研究的結果於11月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這一發現為理解記憶的運作開啟了一扇大門,並可能導致強化學習和治療記憶問題的更好的方法」,NYU的研究共同作者尼古拉‧庫庫什金(Nikolay Kukushkin)在新聞聲明中表示。「同時,這也暗示未來我們需要更像對待大腦那樣對待我們的身體——例如,考慮我們的胰腺對過去飲食模式的記憶,以維持健康的血糖水平,或考慮癌細胞對化療模式的記憶。」
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其著作《記憶:對實驗心理學的貢獻》中詳細闡述了「間隔重複」或集中-間隔效應(massed-spaced effect)的概念。這一概念提出,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利用重複的、間隔的學習過程,而不是集中苦讀的方式(也就是在高中和大學校園中通常所稱的「死記硬背」(cramming))。庫庫什金和他的團隊通過引入不同模式的化學信號,專注於這兩種不同的細胞學習模式,這基本上模擬了大腦細胞在接觸神經遞質模式時的情況。為了研究記憶形成的效果,科學家們開發了一些細胞,它們具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當「記憶基因」被激活時會發光。
科學家們注意到,當化學模式以間隔的方式引入時,「記憶基因」的啟動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比長時間暴露的化學模式更強烈。
庫庫什金在新聞聲明中表示:「這反映了集中-間隔效應的作用。這顯示出,從間隔重複中學習的能力並非僅限於大腦細胞,事實上,這可能是所有細胞的一個基本特性。」
庫庫什金在《今日心理學》上撰文指出,這種「身體記憶」可能在健康與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顯示重複學習的力量,這不僅能加強記憶,還能避免像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所描述的那樣,逐漸忘記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即將面臨一場重要考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早早開始學習而不是熬夜突擊,會更有利。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