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外企僱用人數下降的背後

2025年01月05日時政評論
外資撤退對中國就業形勢產生重大影響。中共最新一次經濟普查(時間點截至2023年末)顯示:2018年末到2023年末的5年間,中國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從2,824.2萬降至2,040.9萬,減少了783.3萬人,降幅27.7%。(其中,港澳台商投資的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從940.8萬人減少到至726.5萬人,外商投資的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從965.3萬人減少至726.4萬人,分別減少了214.3萬人和238.9萬人。)
另據中共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2023年外企僱用人數下降15%,至988萬人,創下1990年首次發布該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也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跌破1,000萬人。
這兩組數據,都出自於國家統計局,大體是一致的。而外企僱用人數下降,應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FDI)密切相關。
國內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引入約5.69萬美元外資將創造一個就業崗位。但是,中共的FDI數據,無論是商務部口徑(見表1),還是國際收支口徑(見表2),都與上述外企僱用人數下降數據相矛盾。因為,這幾年FDI雖有較大波動,但每年都是淨流入,而且淨流入的金額還一度很大。
表1:2018—2024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商務部)
單位:億元人民幣
王赫:外企僱用人數下降的背後
資料來源:中共商務部
表2: 2018—2024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淨流入(國際收支口徑)單位:億美元
王赫:外企僱用人數下降的背後
資料來源:中共外匯國家管理局
這不是個矛盾嗎?怎麼解釋呢?本文以為至少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中共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數據大有問題。

其實,商務部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數據(「實際使用外資」)不實問題,早就被曝光了。這裡分幾種情況。一個是地方政府為政績而造假,一個是 「假外資」嚴重(國內學者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每年實際利用的外資中「假外資」約占1/3),再有一個是中共「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這個統計指標本身不合理,因為它沒有反映出外商投資企業終止運營、資產折舊以及撤資等等情況,明顯高估,國際上通用的是「對外投資存量」指標。(參見筆者「中國經濟迷思之四——外商投資第一?」)而國家外匯管理局編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其「淨誤差與遺漏」項目的規模比較大,久遭詬病,多認為關乎資本外逃,影響人們對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判斷。

第二,不能單論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而要從跨境資本流動角度來討論。中國不僅接收直接投資,同時也在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有時會出現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淨流出。

華創證券發布研報認為,2023年中國跨境資本繼續淨流出,高達4866億美元,規模為有數據以來最高,超過2008年的淨流出4,402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轉為淨流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於外商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出額僅次於2017年與2019年,為2,078億美元。這2,078億美元,包括內資直接投資流出1,843億美元、外資直接投資流出235億美元。

第三,外企在加速撤離中國,即使仍留在中國的外企,也在深度轉型。

外企進入中國幾十年,既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自身也在摸索、轉型。總體而言,外企有這麼三次大的轉變。其一,從最初的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了以服務業為主體(例如,2005年第二產業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約60%,2021年降至19.28%)。其二,以出口為中心轉向以中國市場為主體(外企的進出口占比由2013年的 46.1%下降至當前的30%左右。2006年,企業出口商品銷售額達到5,638億美元,是其在中國國內銷售額的7倍;2020年,外企的國內銷售則高達1.45萬億美元,比出口金額高55%)。其三,去風險化,推行「中國+1」或「中國+N」的全球生產布局,降低中國在其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
以上這些,都使外企在中國呈現出一定的收縮態勢,其在華外企僱用人數下降,也是必然的。
而在2024年,外商來華投資斷崖式下降,按國際收支口徑甚至可能為淨流出,外企僱用人數下降的幅度應該加大。
進入2025年,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更高,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將更慎重,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或更強勁,外企雇工形勢應更嚴峻,中國就業更為艱難。
註: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別統計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差異很大,是因為統計口徑、統計標準不同。商務部統計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代表的是窄口徑下外商投資的流入數據,比如沒有包括外國公司從它們國外的母公司所獲得的借款,也沒有包括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公司的大部分再投資收益等。而國際收支口徑,外商直接投資包括三個部分:股本投資(equity)、利潤再投資(reinvested earning)和公司內借貸(intra-company debt)。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