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財政短缺 中共地方政府「賣樓還債」

2025年01月19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1月20日訊】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房企資金陷入枯竭狀態,沒錢償還欠款,很多時候只好拿還沒賣出的房屋抵債。目前,中共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了同樣的困境,也開始效仿這種做法。
1月13日,《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去年8月,中國新疆地區的一家天然氣供應商,接手了正在開發的一個住宅小區中的260套未完工的公寓,以抵償昌吉市幾家國有企業欠下的2500萬美元的逾期天然氣賬單。
這家天然氣供應商名為新疆東方環宇燃氣股份有限公司,從2022年起,為一家國有融資平台供應天然氣,但該平台因資金不足,拖欠約2500萬美元的欠款。
為解決債務,雙方達成協議,東方環宇公司接管該平台旗下260套未完工的住宅,並計劃房屋完工後出售以抵消欠款。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我們看到,地方政府這種賣樓還債的填補資金缺口,反映出他們本來就是深層次的管理能力問題,以及經濟結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支出,權益的博弈問題。從中長期來看,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而且只是把問題向後推。」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當然短期內它可以緩解流動性的壓力,但是它的潛在困難包含了債務存量更加的巨大,而且它缺乏可持續性的增長的財力支持。地方政府仍然依賴土地財政跟基建投資,但這兩項收入來源已經減弱,未來難以支撐持續性的債務償還需求。」
貴州也出現了類似案例,德江縣、玉屏縣和思南縣的公安局曾在2012年至2015年期間,委託人臉識別和閉路電視監控系統製造商「華平信息技術」,在轄區架設「天網」監控系統,但無力支付費用,欠款逾1000萬美元。
為了結清部分債務,「華平信息技術」向當地開發商購買房屋,開發商再將所得款項轉給公安局,公安局再用這筆錢償還債務。
孫國祥:「債務轉嫁風險,專項債券與置換可能僅是將債務問題延後,而非徹底解決,形成滾雪球的效應。那麼如果無法解決,可能帶來的後果跟影響,在經濟層面上,金融風險會擴大,基建投資會下降,以及房地產市場壓力會加劇。」
黃大衛:「債務危機可能引發整體的系統性風險,包括他們這個地方政府裡面的與國企央企,與地方政府有關係的基礎服務,商業服務都會崩潰,三角債無限度的蔓延,地方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激增,整個市場都會進入低迷。」
其實「拿房還債」這種手法,中國開發商早在房地產危機初期就開始施行了。
財富500強企業綠地控股,去年給予上海都市建築設計有限公司115間住宅,結清約1000萬美元債務;升輝智能科技則接管了334個住宅單位,與碧桂園等開發商達成總計5000萬美元的債務結清協議。
專家們認為,這種情況凸顯中共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危機已經非常嚴重。
孫國祥:「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北京當局的舉措,可能在短期內可以緩解壓力,但要徹底化解問題,還需要透過財稅改革、經濟轉型和風險管控多方面努力。如果問題未能解決,可能就會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和國際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
黃大衛:「如果債務問題失控,可能導致中國很多地方政府會陷入債務通縮,通縮引起經濟下行,經濟下行又造成更多債務,又進一步通縮這種情況,影響中國全面的經濟,甚至是影響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經濟。」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指出,地方債務危機是中國經濟的灰犀牛,賣樓還債反映出地方債務危機加劇,這種情況目前中共政府沒辦法解決。
編輯/孟心琪 採訪/易如 後製/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