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04日訊】大年初七是「人日」,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傳統習俗,尤其是不能吵架打罵,否則會衰一整年。
相傳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又稱「人日節」,這一天有許多傳統習俗和禁忌。
初七「三吃」
一、吃麵條。初七是「人日」,要吃麵條,因麵條的形狀又長又細,有長壽之意。除了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這三天人們都會吃麵條,希望家人長壽。二、吃七寶羹。七寶羹是用七種蔬菜做成的羹湯,不同地方所用的菜品各不相同,但都有除病益壽的寓意。《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人日「以七種菜為羹」,一方面切合初七的日子,一方面象徵未來一年能夠豐衣足食。
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做七寶羹;客家人喜歡用芹菜、蒜、蔥、芫荽、韭菜加魚、肉等做羹;台灣、福建則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做七寶羹。
這些蔬菜都有寓意,如芹菜寓意勤勞、蔥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芫荽寓意緣分、韭菜寓意長長久久。
三、吃及第粥。及第粥是廣東的粥點,又稱狀元及第粥,粥內可加入豬肉丸、豬肝、豬腸,希望子女吃完聰明伶俐。初七吃及第粥,寄託了人們希望子女高中狀元的美好祝願。
另外,廣東人還有初七吃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又稱為「撈生」,材料包括魚片、生菜絲、西芹絲、紅蘿蔔絲、沙葛絲、黃瓜絲、紫包菜、薑絲及花生碎等,往往多人圍滿一座,用筷子撈起這些食材,還要不停地喊「撈生,撈生」,而且要越撈越高,寓意來年步步高陞,風生水起。
湖州一帶在正月初七有吃糰子的習俗,稱為「人口團」,吃後可保新年家中人口昌盛。安徽淮南一帶則以飴糖炒米製成「太平團」,取「太平」的寓意。
初七「四做」
一、戴人勝。人勝是一種頭飾,又稱彩勝、華勝,漢族女子會用紙質、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在頭上、貼在衣服上或家中的屏風處。從晉朝開始就有戴人勝的習俗,唐代的皇帝會賜群臣彩縷人勝,同時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意味著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二、贈花勝。花勝與人勝類似,人們將紙料製成花狀,贈與重要之人,是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
三、登高。古時,「人日」這一天要登高出門,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全家出遊,吟詩作對,也是對遠方親人的惦念和祈福。
四、土地廟送燈。人日也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請求土地神照看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健康。
初七「一禁忌」
初七是「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因此忌諱吵架打罵。古人認為,正月罵人會敗興一年,所以即使孩子當天犯了錯,家長也不能責罰,就連官府也不能處決犯人。「人日」這一天,年滿16歲的青年都可自由地上街玩耍,北京街頭出現「雞不啼,狗不咬,18歲的大姑娘滿街跑」的亮麗景觀。
(記者羅婷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