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1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唐青看時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MAGA保守主義」如何改變美國。
「覺醒文化」正在退潮,保守主義強勢回歸。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越來越多公司取消了DEI(多元、公平、包容)政策,跨性別運動員被禁止參加女子比賽,就連好萊塢和音樂界都開始向右轉,回歸傳統。川普連任後,美國正在經歷一場文化大轉變。
一、政策如何推動保守主義回歸
我們先談談這場變化的核心推手——政策。說到底,美國的文化變遷,很多時候都是從華盛頓開始的。川普連任後,白宮第一時間甩出了一份「大招」——直接推翻前朝的性別認同政策,重新確立傳統性別概念。
他上任第一天,就簽了個行政令,美國政府只承認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就是不管你怎麼認同自己,法律上只認你出生時候的性別。這不是象徵性的表態,而是直接影響到聯邦政策執行。比如:
跨性別運動員不能再參加女子體育比賽,所有接受聯邦資金的學校和大學都得照做,否則聯邦補助就沒了。
女性更衣室、宿捨必須按生物性別區分,不再允許「性別認同」作為准入標準。
對性別不設限的DEI項目,不僅不再支持,甚至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川普在簽署行政令時,說:「從今天起,針對女子運動的攻擊結束了!從現在開始,女子運動將只屬於女性。」這句話讓很多人鼓掌,也讓很多人破防。LGBTQ組織當然怒了,認為這是對跨性別群體的「打壓」。但另一方面,保守派和很多普通家長卻鬆了口氣,覺得「公平」終於回來了。
與此同時,宗教信仰也在強勢回歸。
二、宗教信仰的復興
2月6日,川普在國家祈禱早餐會上說了一句話:「讓我們把上帝帶回我們的生活。」他回憶起去年賓州的未遂暗殺事件,說那一刻讓他更加堅定對上帝的信仰。川普呼籲美國民眾「回歸上帝」這句話不僅僅是喊口號,而是政府行動的指向標。
他直接推動成立白宮信仰辦公室,專門保障和推廣宗教信仰自由,同時宣布設立宗教自由委員會,並任命新司法部長帕姆‧邦迪(Pam Bondi)領導一個特別工作組,任務是「消除針對基督教的偏見」。
川普強調,宗教不僅僅是個人信仰,更是讓美國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他說:「沒有信仰,你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甚至還開玩笑說,「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或許可以再坐下來一起吃頓飯。」
副總統萬斯在「國際宗教自由峰會」上表態,美國不僅要在國內捍衛信仰自由,還要在全球推廣。他還特別提到,川普總統「已下令聯邦政府停止針對美國宗教信仰人士的武器化行為」。
所以現在,美國的政治氛圍可能是這樣的:以前,大家談工作、談生意,現在,大家可能先聊聊「你信什麼?」再談合同。
當然,這種轉變對保守派來說是好事,他們一直認為美國應該回歸基督教文化傳統。而對那些主張世俗化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這股趨勢有點「回到過去」。但無論你怎麼看,這場信仰回歸運動,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部分了。
三、企業界的轉變
政策制定了方向,但真正決定社會走向的,是資本的態度。當政府風向發生變化,企業界往往不會坐以待斃,而是迅速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的政治和市場環境。這一次,企業界的轉向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過去幾年,美國企業界是「覺醒文化」的主戰場,DEI(多元、公平、包容)幾乎成了大公司的標配。企業招聘要看種族比例,廣告營銷要迎合LGBTQ+,甚至連公司內部的培訓都充滿了「政治正確」。
但現在,DE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企業界撤退。
「多元化」不再是公司考核標準,企業招聘回歸績效導向。
過去,HR最重要的KPI是:「公司是不是足夠多元化?」
現在,HR的首要任務變成了:「公司是不是能賺錢?」
1、大公司紛紛取消DEI政策
從科技巨頭到傳統製造業,再到金融行業,一大批公司正在撤回DEI承諾。谷歌砍掉了多元化招聘目標,不再設定「女性、少數族裔占比」指標。Meta(臉書母公司)、亞馬遜、埃森哲等公司直接取消了DEI計劃,不再優先考慮「身分」因素。埃森哲還停止向外界提交多元化調查數據。
瑞銀(UBS)終止向「女性少數族裔領導的企業」提供2.5萬美元補助,福特汽車(Ford)停止向LGBTQ+人權組織提供支持。
沃爾瑪、麥當勞、塔吉特(Target)等曾經在種族、性別議題上高調表態的公司,如今紛紛收縮相關項目,甚至悄悄撤回對某些「種族平權組織」的資金支持。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企業不僅在內部調整政策,還開始清理過去的政治立場。比如:
亞馬遜讓旗下的《華盛頓郵報》減少對民主黨的支持力度,甚至開始籌拍一部川普夫人梅拉尼婭的記錄片。
Meta的董事會引入川普盟友Dana White,並放鬆對保守派言論的內容審查。
此外,過去幾年一直在和共和黨較勁的硅谷科技公司,現在也在向川普靠攏。蘋果、谷歌、OpenAI、Meta和亞馬遜的CEO們共同承諾,為川普提供就職基金,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2、為什麼企業界突然「變臉」?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他們的一切決策都要符合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那麼,為什麼這些公司從幾年前高舉DEI大旗,到今天突然180度大轉彎?原因有三點:第一,法律風險:最高法院裁決推翻平權行動
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大學招生不得考慮種族因素,這直接動搖了DEI政策的合法性。保守派團體迅速抓住這一機會,向企業發起法律挑戰,已有61個DEI相關項目成為訴訟目標。面對這樣的法律環境,企業自然不願冒險,乾脆提前撤回DEI承諾,避免成為下一個訴訟對象。第二,市場不買帳:消費者對覺醒文化的反感
DEI的推廣並未帶來經濟利益,反而引發了消費者的強烈反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威淡啤(Bud Light):這個品牌曾找跨性別網紅做代言,結果引發大規模抵制,銷量大跌27%,市值蒸發60億美元。
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支持不迎合覺醒文化的品牌,比如鄉村音樂風格的品牌產品銷量大漲。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塔吉特(Target)身上。該公司因推出LGBTQ+主題兒童服飾而被保守派消費者抵制,股價暴跌,公司不得不緊急下架相關產品。
第三,政府壓力:川普政策直接否定DEI
川普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取消聯邦政府內部的所有DEI項目,並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停止基於種族、性別的優待政策。這一信號清晰地告訴企業界:「DEI的時代結束了。」許多企業本就對DEI政策感到不滿,現在川普政府明確站在他們這一邊,企業自然不會再堅持過去的政治正確。3、企業文化正在回歸傳統價值觀
DEI的消退只是企業風向變化的第一步,更深層次的轉變,是整個企業文化正在向保守主義靠攏:華爾街不再「謹小慎微」,員工們表示終於可以暢所欲言,不再害怕「政治正確」帶來的職場審查。
高盛CEO稱讚川普,認為他將帶來更利於經濟增長的商業環境。
石油、製造業、傳統產業獲得更多政府支持,環保投資大幅減少,企業不再強調ESG(環境、社會、治理)政策。
4、企業營銷策略的轉變
過去幾年,很多品牌喜歡借助政治正確營銷,比如「黑命貴」(BLM)、LGBTQ+主題廣告,但現在,品牌公司明顯謹慎了許多。2023年百威淡啤(Bud Light)因為找跨性別網紅做廣告,被保守派怒噴,結果銷量大跌,讓各大品牌學到了慘痛教訓。
迪士尼、可口可樂等公司已經減少在LGBTQ+和種族議題上的廣告投入,避免遭遇類似抵制。
現在,越來越多企業轉向更保守的營銷策略,鄉村音樂、愛國情懷、傳統家庭觀念,成為新的市場熱點。
但你知道嗎?這股風潮不僅僅停留在職場和商業界,連娛樂圈、社交媒體、體育界都開始發生劇變。
四、文化娛樂的右轉——MAGA如何重塑主流文化
政策可以制定方向,企業可以調整策略,但真正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是文化。如果你關注娛樂圈,會發現過去幾年,好萊塢一直在推行各種社會議題:種族平權、LGBTQ+、女權主義,電影、電視劇、廣告到處都是進步主義的身影。但最近,風向開始變了。保守主義正在重塑主流娛樂,MAGA式的文化正在占據更多市場。1、好萊塢不再「覺醒」,保守派電影票房大賣
以前,好萊塢的大片要想大賣,幾乎都帶著左派色彩,比如《黑豹》《神奇女俠》《逃出絕命鎮》。但現在,帶有保守價值觀的電影開始越來越受歡迎。本.夏皮羅(Ben Shapiro)旗下的《每日電訊社》(Daily Wire)製作的電影,票房表現越來越好,比如諷刺進步主義的記錄片《我是種族主義者嗎?》(Am I Racist?),在票房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丹尼斯.奎德主演的《裡根》(Reagan),一部關於美國前總統裡根的傳記片,特別受到南方和中西部觀眾的喜愛,票房遠超預期。
基督教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強調家庭、信仰和傳統價值觀,成為近年來少見的爆款宗教電影。
不僅是電影,迪士尼、Netflix等娛樂巨頭也在調整策略:
迪士尼逐漸減少對LGBTQ+題材的押注,甚至刪掉了皮克斯動畫中的跨性別故事線。
Netflix不再一味強調多元化,而是開始迎合更傳統的觀眾,比如增加「經典美式英雄電影」,重新推出更符合保守價值觀的內容。
從好萊塢的變化來看,MAGA文化不只是政治運動,它正在成為一種更受歡迎的文化潮流。
2、鄉村音樂重回主流
如果你打開美國的音樂排行榜,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鄉村音樂正在全面回歸,成為年輕人最愛聽的音樂類型之一。看看最近爆紅的歌手是誰?
摩根.沃倫(Morgan Wallen)、扎克.布萊恩(Zach Bryan)、盧克.科姆斯(Luke Combs)等歌手的專輯銷量爆炸式增長,甚至超越了一些流行音樂大牌。
這些歌手的歌詞大多強調家庭、愛國、奮鬥,完全不同於主流流行音樂裡常見的「覺醒」議題。
就連波斯特.馬龍(Post Malone)這樣的嘻哈歌手,也開始向鄉村音樂靠攏,可見這股風潮的影響力。
3、體育界的態度轉變
你還記得NFL球員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單膝跪地抗議種族不公的風波嗎?現在,這種場面幾乎看不到了,反而是球員們更加自由地表達愛國主義立場。NFL的明星球員尼克.博薩(Nick Bosa)在採訪中自豪地戴上了MAGA帽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低調行事」。
NBA、NFL等體育聯盟曾經對進步主義議題很熱衷,但現在,它們開始採取更中立的立場,甚至有些球隊公開支持傳統價值觀。
川普政府簽署行政令,禁止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體育比賽,NCAA(美國大學體育協會)立刻跟進調整政策,各大體育組織也開始重新劃分男女運動項目。
這說明什麼?體育界的風向變了,過去被迫迎合覺醒文化的運動員和組織,終於可以選擇回歸保守立場,而不會被「取消」。
4、社交媒體迎來「反覺醒」風潮
社交媒體是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TikTok、YouTube、X(前Twitter)上,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保守派聲音正在崛起,「反覺醒」成為網路潮流。幾個明顯的變化:
YouTube等平台上的「新一代MAGA網紅」大受歡迎,他們的內容風格更直接、更幽默,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
傳統審美回歸——比如電影明星悉尼.斯威尼(Sydney Sweeney)被保守派粉絲追捧,原因是她的美貌符合「90年代傳統審美」,被認為是對「覺醒文化」的反抗。
社交平台的內容審查變鬆——Facebook、Instagram(Meta)宣布不再對某些類型的言論進行事實核查,也不再限制保守派帳號的傳播。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公開質疑覺醒文化,甚至以嘲諷的方式表達不滿,這種風潮在短視頻平台上尤其明顯。
5、文化的右轉,意味著什麼?
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政策+資本+社會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現在,美國的文化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重塑。過去,覺醒文化掌控了娛樂產業,影響了年輕一代。但現在,傳統價值觀正在反攻,占據市場、流行文化和社交媒體。但問題是,這種變化是短暫的,還是會成為長期趨勢?這取決於年輕人的態度,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接受保守主義?
五、年輕人的保守轉向——MAGA文化如何影響新一代?
如果你還以為年輕人都是被自由派「洗腦」的覺醒主義者,那可能要重新思考了。這屆年輕人,正在悄悄向右轉。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有數據支撐的。蓋洛普(Gallup)調查顯示,自認「社會保守派」的美國人比例達到了過去十年的最高點,其中年輕人的變化最為明顯。而在社交媒體、大學校園、甚至像舊金山這樣的自由派大本營,MAGA文化也在悄然復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趨勢?年輕人為什麼開始反感「覺醒文化」?讓我們拆解一下。
1、取消文化讓年輕人開始反思
大學曾經是「自由言論」的象徵,但過去幾年,言論自由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說錯一句話,可能就會被貼上「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仇恨言論」的標籤,甚至直接被社交封殺。很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這種「覺醒文化」已經走得太遠,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學業和未來發展。
看看大學校園裡發生了什麼: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卡森.卡彭特(Carson Carpenter)說:「我每天在校園裡走,都能看到有人戴MAGA帽子,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耶魯大學的馬努.安帕拉甘(Manu Anpalagan)重新啟動了已經沉寂多年的校園共和黨俱樂部,結果第一場活動就吸引了40名新生參加。要知道,耶魯一直是自由派大本營,這種情況在過去幾乎不可能發生。
這些年輕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守派,但他們對「覺醒文化」感到厭倦,開始尋找另一種聲音。而MAGA,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2、反叛心理:政治正確成了「老一代」的象徵
仔細想想,自由派的「覺醒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主流」——而年輕人天生反叛,他們不會乖乖接受上一代人灌輸的價值觀。對90年代、00後出生的這一代來說,他們成長在「覺醒文化」盛行的時代,從小到大,LGBTQ+、種族正義、性別平等等議題無處不在。
他們受夠了「道德綁架」,無論是在課堂上、社交媒體上,還是職場環境中,總有人在告訴他們該怎麼說話、該支持什麼樣的社會議題。
結果就是,反對覺醒文化,反而成了一種潮流。
這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社交平台上的「新一代MAGA網紅」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他們用幽默、諷刺的方式挑戰政治正確,甚至讓「反覺醒」變成了一種「酷」的象徵。
「好市多男孩」(Costco Boys)、Theo Von等TikTok網紅開始用傳統男性價值觀作為賣點,年輕人不再害怕表達他們對家庭、信仰和傳統價值的認同。
本.夏皮羅(Ben Shapiro)在短視頻平台上的演講片段爆火,關於「夏皮羅擊潰自由主義論點」的片段成了點擊量超高的熱門視頻。
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自由派文化不再是「革命」,而變成了「舊秩序」。而MAGA——反覺醒文化、強調個人自由、挑戰主流觀點——才是真正的「新潮流」。
3、文化潮流的轉向:MAGA文化成了新時尚
你能想像嗎?MAGA帽子居然變成了一種時尚單品。在舊金山,一群共和黨支持者在Pacific Heights社區公開戴著MAGA帽子示威,而且沒有遭到任何抗議。這種場面在舊金山幾乎前所未見。
在德州、佛州、亞利桑那州,戴著MAGA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甚至成為了一種態度宣言。
更重要的是,流行文化也開始迎合這種趨勢,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年輕人不僅僅是在反感覺醒文化,而是在尋找新的文化認同感。而MAGA文化,恰好提供了一種更符合他們需求的身分認同。
4、這只是開始,還是未來的新常態?
年輕人的態度變了,流行文化的風向也跟著變了。那麼,這股MAGA文化的崛起,是短暫的趨勢,還是美國未來的主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很可能會繼續增長,甚至影響未來的政治版圖。
保守派正在贏得年輕人的支持,這意味著共和黨的基礎選民結構可能會改變。
MAGA文化已經滲透進娛樂、社交媒體、職場,這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但與此同時,自由派也不會坐以待斃。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美國社會的文化之爭會更加激烈,而年輕人將成為這場戰鬥的關鍵變數。
六、結語
從政策、企業、文化,到年輕人的態度,這股保守主義、傳統價值觀回潮,正在影響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問題是,這種變革是美國社會的必然趨勢,還是只是拜登執政四年後的一次反彈?那麼,MAGA真的能徹底改變美國文化嗎?
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點讚、訂閱、轉發,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video/1h7cmir87an6gVuDkE3irNj3417t1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