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年俗 元宵節

2025年02月12日環球直擊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2日訊】一轉眼就到了中國傳統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燈節」。下面請記者天心為大家介紹,元宵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大家好,一轉眼就到了中國傳統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啦,正月十五元宵節,古時稱為「上元節」、「燈節」。這一天既有佛家燃燈敬佛之意,又有道家燃燈祈福之說。因為漢明帝崇敬佛門,他聽說正月十五僧人有觀佛捨利、點燈敬佛的習俗,就下令在皇宮和寺院中燃燈敬佛,令天下百姓也都掛燈祈福。而在道家文化中,認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上元,它對應著天上賜福的天官,百姓就在上元節燃燈祈禱,祈求天祐平安。一夕火樹銀花,代代光華萬千。
唐代時就有很熱鬧的元宵燈會,高高樹立的燈樹,燈光如晝。王維詠元宵:「由來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燈勝百花。」唐玄宗也非常喜歡元宵賞燈,和羣臣舉行「臨光宴」,「連夜燒(燃)燈」。到了宋朝辛棄疾的時代,花燈的機巧更上層樓,元宵燒燈更勝於唐代。《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的震撼場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在《青玉案》中紀錄的元宵節,不僅熱鬧非凡,並且賦予這一天更深的文化內涵。
點一盞天上的明燈,話一場人間的團圓。說到團圓,就必須喫元宵來慶祝一下,早在唐朝末年就有了「元宵」這個節日名稱出現,那時候還不是食物的名稱,到了宋代,「元宵」的稱法就很普遍了。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也直接用「元宵」稱呼正月十五的夜晚,一直到南宋的民俗志《武林舊事》中,才記錄了元宵節的「節食」,有了「乳糖圓子」和「澄沙糰子」。緊接着北宋文學家的詩詞中,出現了一些元宵節詠「圓子」「浮圓子」的詩詞。到了清代時,人們才普遍稱圓子為「元宵」。
人們的記憶深處總是在找尋着「媽媽的味道」,而民族文化的記憶中也存在着共同的美味,「元宵」圓子正好反映了這個特色。「元宵」美饌在祭祀中獻給神明,圓圓滿滿的湯圓象徵元宵節團圓美好的願景與破雲而出的希望,而人們這一切的希望則來自於走上神指示的善道,來自於神實證了善惡有報的天道。
元宵佳節,萬象更新,願凜冬散盡,星河長明,所有美好期許終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