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3日訊】 川普上臺之後,不斷給世界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驚奇。最新的驚奇是川普表態了要買下加沙,美國來重見。之前他要買格陵蘭,後來要拿回巴拿馬運河,還要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現在買到了中東戰火最厲害的地方去了。專家表示,川普此次買下或擁有加沙地帶,改變了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政治傳統,由防守型轉為進攻型。而美國的主動介入,反而會成為和平的必要元素。
川普購買加沙目的 擁有實質控制權
台灣宏觀經濟學家吳嘉隆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我覺得川普想買加沙,重點是四個字,叫做實質控制。本來是可以用聯合國,但是聯合國不行,因為裡面有中國、俄國,所以美國就把聯合國踢開,自己進來。本來那個地方是巴勒斯坦人跟以色列人,現在應該說變成以色列控制,然後撤兵。所以,如果美國真要買的話,應該是跟現在控制它的以色列買,否則的話是跟巴勒斯坦政府去買。總而言之,它不會跟埃及、黎巴嫩或其它國家去買。吳嘉隆說,巴勒斯坦政府跟哈馬斯還不一樣,哈馬斯算是巴勒斯坦裡面比較極端的派系。所以,這其中的概念是,川普在打造中東永久和平架構,在這個架構裡面,首先一定要清除中東地區的恐怖分子及其組織,然後清除伊朗的那些小弟們,還有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葉門胡塞武裝組織、敘利亞境內的一些恐怖組織等等。
再來的話才是說,怎麼樣讓阿拉伯人跟以色列人能夠和平相處。如果以色列去,他們現在要的是把哈馬斯、巴勒斯坦人趕出加沙走廊。這樣的話,就已經違背或者跟聯合國當初的想法不一致。但是現在不管了,因為二戰結束以來,有關中東的國際政治跟國際法架構,搞到現在沒有辦法提供真正的和平。我們看到的頂多就是一段時間的停戰,過一段時間又開始打,或者又出現恐怖攻擊,沒完沒了。
所以,以川普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方式,這個必須打掉重建。他現在要把巴勒斯坦人整個趕出加沙走廊,加沙走廊交給以色列的話,以後肯定還是會有很多的衝突,所以美國進來。如果恐怖分子要打的話,就打美軍,那他們要好好重新思考。所以這樣的結果,以色列是暗自高興,因為美國進來,等於確保以色列的安全。而加沙不是由以色列去佔領,以色列也少了很多包袱。然後把地中海的風光、旅遊勝地打造起來,變成一個小巴黎,讓阿拉伯人看了也沒話說。
吳嘉隆說,現在用有3萬顆未爆彈要清理做理由,要整地,因為都已經沒有辦法有水、電、瓦斯,沒辦法撐住,之後才是開發。開發之後,當然有些阿拉伯人與巴勒斯坦人,可能也可以用買家的身份回來,不過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是不能回來的。所以,川普真正要的是美國實質控制取代以色列的佔領,然後把巴勒斯坦人全部趕出加沙走廊,整個基本盤都是這樣。
川普購買加沙 美國百年防守型政治轉向進攻型
資深媒體人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美國在一八九幾年,經濟規模變成全球第一,大概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就開始從一個進攻型的國家變成一個防守型的國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領土還是有小小的擴張,比如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但基本上不再擴張了。但在地緣政治上也大部分時間處於防守的態勢,冷戰是這樣,冷戰後還是這樣的。這種後發制人的防守型政治,美國已經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了。所以,川普上臺後的一些說法,很多人覺得特別不適應。川普提出了幾個地緣政治上的要求。一個是巴拿馬運河,一個是格陵蘭島,這一次就是買下或者擁有加沙地帶。在我看來,基本上都是進攻型的地緣政治策略,完全顛覆了過去一百多年的美國政治傳統。
這個一方面是川普個人的風格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現在全球格局的各種大變化下催生出來的。這種變化對未來全球局勢,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川普主義能主導美國,未來全世界都必須重新調整對美的政策,估計會發生很多的不適應。
比如,很多國家以前可以佔美國的便宜,以後可能就不行了。因為二戰後,從馬歇爾計劃開始,美國在全球推動經濟共同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國國內消費市場為動力的,允許很多國家對美國進行不公平的貿易,來促進它們本國的經濟增長。這個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是符合當時的情況的。
因為美國人認為,共產主義之所以全球氾濫,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貧窮,第二個就是歐洲殖民主義。所以美國一方面帶頭反對歐洲的殖民主義,這推動了大批亞非拉國家獨立;另外一方面,對這些國家進行經濟援助,還開放了美國市場,這個政策非常有效。
郭君說,二戰之後,世界人口大幅增長,全球範圍內人類普遍的生活水準都提高了很多倍,這個成果必須承認是美國主導的一個結果。但現在美國相對國力在下降,從全世界GDP四成多,到現在兩成多,過去的那種方式再也無法維持了。所以,美國正在從一個超級霸權變成一個全球超級強國。原來完全主導遊戲,現在是遊戲的主要參與者。
中共一直在強調說,美國要適應全球多極化的變化,現在發生的事情,就是這種變化的一部分。包括平衡貿易、加關稅,包括重新變成擴張型的國家。當然,川普大概是最適合的人選,美國不需要單獨承擔這種全球秩序的責任,轉型為大家一起承擔。落實到中東的問題,未來美國在中東,大概率會變成一個超強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一個秩序的維護者。也就是美國不再是裁判了,自己下場要參加比賽了。
郭君說,川普買下加沙,我認為他現在說的不是買領土,而是買下了重建的一種商業和政治的權利。但是,如果美國主導重建加沙,那美國在中東就有了一個重要的基地。美國第五艦隊或者是第六艦隊的地中海特遣隊,很可能就可以把加沙變成常駐基地了。這對中東的地緣政治,將有巨大的改變。
川普地緣政治佈局 針對中共 壓軸是台灣
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如果美國能夠接管或者是買下加沙,對美國在全球的國際戰略也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個出發點,打造中東永久和平架構,這當中包括要把恐怖分子、恐怖組織清洗,然後把巴勒斯坦人趕出加沙走廊。加沙走廊另做其它開發,其它用途。現在川普的所有操作,其實都明講了,就是對付中共。從巴拿馬運河,到格陵蘭、烏克蘭,中東也是。所以,川普現在整個操作地緣政治的想法,全部是針對中共來的。跟著這個邏輯,這四個地方完了,第五個地方壓軸的,就是台灣、台灣海峽。
現在我們看中東地區是這樣,針對中共的部分,是要把世界工廠從中國移出來,放在印度。如果將來印度逐漸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那它生產出來的產品,包括iPhone手機,它是往中東來,從印度到中東,再從中東到歐洲。必要時從歐洲跨過大西洋再到美國,它整個輸送路線是這樣。這個就比中國行程短,運輸的成本會比較低,關鍵就在於中東這個地區必須要有和平。
吳嘉隆說,本來以色列要跟沙烏地阿拉伯於2024年9月上旬,建立外交關係,結果 10月7日,哈馬斯忍不住了開始發動攻擊,其實是破壞以色列跟沙特的建交。所以現在川普的意思等於是說打掉重建,另起爐灶。一是,建成中東經濟新走廊的概念,從印度到中東到歐洲,對抗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二是,打造一條新的運河,算是蘇伊士運河的一個備胎。一旦蘇伊士運河有事,航運不會中斷。這個是以色列前總理古裡安的構想,叫做古裡安運河。古裡安運河本來是想從加沙走廊的北邊出地中海,現在有可能直接貫穿加沙走廊,這樣的話工程會比較簡單一點。
吳嘉隆說,重建加沙地帶,中東整個局面會重新翻新,就變成一個全新的格局。中國在中東的經營就被擋下來了。
美國主動介入 是和平的必要元素
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中東是否會出現和平,確實有很大的疑問。中東這個地方,一直是人類幾大文明的交匯點,加沙正好處在西亞和北非接壤的一個地方。現在那裡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再加上猶太人,都屬於閃米特人,本來是屬於兄弟,聖經中也是這麼說的。以前關係還正常,但是二戰之後完全變成水火不相容了。二戰前後,中東很多國家選擇了和美國合作。我記得看過一個資料,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因為有很多石油,自己不能夠開發,又不喜歡英國和法國人,因為老欺負他們,就選了美國。
美國和這些國家簽了條約,等到過幾十年,他們子弟在歐美留學,學會了西方的整套東西,回去檢查這些條約,發現完全是平等條約,沒有任何不妥當的地方。說明美國人當時確實是比較老實,而且沒有欺負他們。所以,中東很多阿拉伯國家,之所以一直和美國還保持著很密切的關係,和這一點關係很大,美國不是自私自利的殖民主義者。
郭君說,所以,要解決中東問題,可能只有美國去那個地方,扮演一個大帝國的角色。但是,這個地區實在是太複雜了,幾十年來的血債很難化解。再加上宗教上的衝突,民族的衝突。即使美國獲得了加沙的控制權,恐怕也很難解決問題。
吳嘉隆在《菁英論壇》表示,中東和平是有可能的,因為現在在摸索新的途徑。加沙走廊,原本是聯合國維持和平的部隊進來。但是,聯合國裡面有中國、俄國,所以美國就不利用聯合國這個途徑,自己直接進來。
這裡反映出一個問題,川普被人家批評是我行我素搞孤立主義,現在你看到這哪裡是孤立主義?這是國際主義下的美國。中東和平和國際上的情況很類似,和平一定來自於美國的介入,我講一個背景。
當年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時候,他精細地計算過,他有把握拿下歐洲。然後軍國主義的日本,他們發動戰爭的時候計算過,他們有把握拿下東亞,至少是緬甸以東,前提是美國不介入。當時美國沒有軍事工業生產鏈,所以德國跟日本都敢動手。等到美國介入之後,希特勒說如果知道美國要介入,我們一開始就不會打。
現在就變成美國用主動介入的姿態,讓戰爭一開始就不會爆發。所以,川普說他來當總統不會有戰爭,拜登就一大堆戰爭。川普不是去打贏戰爭,而是讓戰爭根本就不會爆發。現在美國用主動介入的方式,國際主義的這個概念,讓很多想發動戰爭的人,或者恐怖攻擊的人不敢動手了,不至於去輕舉妄動。
吳嘉隆表示,中東和平的一個重要基礎,回到二戰的背景,美國的國際主義、美國的主動介入,可能反而是和平的必要元素。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論壇》製作組
轉載和引用《菁英論壇》文章 ,請保持原文內容,並標明出處。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