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20日訊】大家好,我是大宇。追蹤每日新聞,請您訂閱我這個新頻道《大宇拍案驚奇》。
中共當局剛剛罕見地在北京舉行了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美聯社和路透社在座談會舉行的當天,2月17日報導說,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出席了會議,但中共黨媒在隨後發布的一系列文字報導中,根本沒有提馬雲的名字。而且黨媒最初報導,提到的與會企業家名字很多,後來修改,又刪掉了一些,但始終沒有馬雲。
央視畫面上馬雲被忽略
在央視畫面上馬雲也被忽略。只在一段剪輯畫面中,在眾人中露了一個正臉,很短暫,然後全都是後腦勺。唯一算是突出他的,就是有一段畫面,習近平跟馬雲握手,馬雲還是後腦勺,畫面一帶而過。習近平盯著馬雲,笑容很不自然,馬雲雖然用力跟習握手,但這種力度,更像是化解尷尬。馬雲2020年公開批評中共監管體系,隨即遭當局打壓,螞蟻集團上市也被叫停,阿裡巴巴在隨後的所謂反壟斷調查中,於2021年交了182.28億元人民幣(合約28億美元)的天價罰款,是中共類似處罰史上最高的。
黨媒大幅忽略馬雲的存在,在現場,馬雲也並不被重視,座次安排到了10名開外,比較靠後。連那個DeepSeek的梁文鋒,都比馬雲的座次靠前。而且當局更沒有安排馬雲講話。這種情況,明顯是在刻意壓低馬雲的存在感。叫他去,是表明中共對民企,現在又想要利用的一種態度,而去了還要壓低他,這有兩點原因。
第一,這應該是習近平本人的一種要求。其實本次會議,也能體現習近平的權力問題。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緩和跟民企關係,這是習萬萬不會做的,開這個會,代表著政策風向的逆轉,顯然這並非習近平的手筆。但習近平作為當今的牌面人物,又是打壓民企的急先鋒,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會還是得他開,但習近平也有條件,就是不能突出馬雲,因為這對他是嚴重打臉。
馬雲曾被視為中共民營企業家的標竿人物,對他的打壓即象徵當初「國進民退」的大趨勢。而當初被自己整得灰頭土臉的人,今天又能站出來講話,重點突出馬雲,會讓習近平無地自容。所以這應該是習近平一個條件,就是會他可以開,但不能突出馬雲。
第二,刻意降低馬雲的存在感,也是中共當今對民營企業的一個態度。我們可以看到,現場比較重要的企業家座次排序是:華為的任正非、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比亞迪的王傳福、小米的雷軍、搞芯片的韋爾股份的虞仁榮、奇安信的齊向東、DeepSeek的梁文鋒、美團的王興,然後才是阿裡巴巴的馬雲,馬雲後面還有做新能源的寧德時代的曾毓群、正泰集團的南存輝等人。
其中,有六個人在現場做了發言,分別是:任正非、王傳福、劉永好、虞仁榮、製作機器人的杭州宇樹科技的CEO王興興,以及小米的雷軍。從這種順序可以看出,中共把重點關照給了高新科技產品行業的企業家,跟美國在高科技產品的競爭意圖明顯。而馬雲從事的是互聯網服務業,包括騰訊的馬化騰也去了,也跟馬雲一起坐在靠後的位置,說明這類網絡服務商,已經不再是最受重視的了。
中共是要鼓勵開發新科技產品,尤其是跟芯片相關的,這是未來市場,是中共妄圖「彎道超車」的方向,所以把任正非、王傳福、王興興、雷軍、梁文鋒等人,都往前排,表達重視。而按照大陸一些人的分析,排序稍後的其它產業還包括綠色能源、網絡安全、農業現代化等領域。
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研究副主任貝多(Christopher Beddor)說,這種安排默認了中共需要私營企業來跟美國進行科技競爭。高層知道顛覆性的創新來自民營企業,如果北京想與美國競爭,別無選擇,只能支持民營企業。這幾乎是幾年以來政策的徹底翻轉。
《華爾街日報》2月17日分析說,美中關係緊張,越來越多西方公司採取縮寫為「ABC」的策略,就是「Anything But China」——「除了中國,什麼都行」,因此科技產業把生產線大舉從中國轉往世界其它地區。如今美中緊張局勢再次升溫,更加劇了這種較勁的趨勢,加速了供應鏈外移,馬來西亞半導體工業協會會長王壽苔(Wong Siew Hai)說:「所有人都在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選擇」,希望「有備無患」。
這也是中共著意加強高科技產品製造業的重要原因。甚至中共國的廠商,為了減少關稅等政策影響,都在加速擴大在海外事業的布局,以此求生。
大紀元專欄作者王赫評論說,中國製造業的投資中,民間投資約占80%,2022至2024這三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都是負增長,其中絕大部分是製造業。相比外商及港澳台商、國有控股及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表現最好,但也不樂觀。所以本次座談會,收效如何,外界也沒有抱太大希望。
此外,還有沒被邀請出席這場重要座談會的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原因不明,但引起了市場波動,百度在香港的股市暴跌近7%,市值蒸發約24億美元,是當天港股跌幅最大的公司。
而在現場參加座談會的韋爾股份的虞仁榮,則因為在現場時候的發言姿勢太「鬆弛」,像中共高級官老爺的坐姿,而受到熱議。認為這個人有點「拽」。
黨媒報導中 習失一尊地位?
另外,黨媒對這次座談會的報導,看完我就笑了,我說的沒錯,中共高層現在是集體領導,習近平根本不是什麼「一尊」了。2月17日座談會當天,中共央視就播出了有關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新聞畫面,習近平的報導規格明顯降低。
第一,習近平在會議上發表了講話,但跟近期絕大多數習近平講話影像一樣,講話聲音被抹掉,全片蓋著音樂。黨媒報導,以前總要給習露出講話聲音,這是吹捧一尊、給其搞個人崇拜的必要細節,別人不能露聲音,只有習近平可以,這與習往往喜歡在身前放兩盞茶杯一樣,都是體現中共黨魁的「特權」。但這次沒有。
第二,黨媒「新華網」報導中,只在標題提到「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但內文中沒有透露習近平的講話內容或其它具體細節。這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第三,習近平既講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說「要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前半句是習近平經常掛在嘴上的,這後半句顯然照顧到私營企業,這不是習近平要說的話,也不是他的風格,這應該是別人讓他說的。
還有一個重要細節。除了習近平,李強、王滬寧,還有前段時間盛傳出事的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丁薛祥,都參加了這場座談會。丁薛祥的出現闢謠意味明顯。
丁是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總理,卻相繼缺席了2月7日在哈爾濱舉行的亞冬會,2月10日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AI)科技峰會。而本次丁薛祥出來,中共央視只給丁大約不到2秒的走路畫面,仔細看可以發覺丁薛祥走路一瘸一拐。
中共這些常委,不太可能去做一些危險運動,因此不太可能是外傷,而是身體健康問題,比如有腦部相關的疾病,就會造成這種結果。難道丁薛祥也中風了?所以前段時間沒出來?
但我想這只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去年12月就有人爆料,丁薛祥權力被限縮。他既不是習近平鐵桿親信,還有江派背景。20大上習大權獨攬的時候,丁薛祥就被明升暗降了,雖然成為常委,但實權遠不及他之前做的中辦主任,等於被「束之高閣」。
有分析說他曾是接班人選,但根據近期中共高層的形勢,這一點越發虛妄,可能性很低。而且還屢有他遭李強、蔡奇等人壓制的傳聞,也是符合邏輯的。所以在我來看,我的結論是:丁薛祥最近身體很可能出了問題,影響他出來活動,但丁薛祥也確實個人實權被限縮,都有。
川普在跟普京周旋 歐洲怎麼看?
2月1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主持召開歐洲安全和烏克蘭問題的討論會。馬克龍認為,歐洲必須在安全和防務方面做得更好,北約祕書長呂特則是說,歐洲準備向烏克蘭提供更多安全保障。2月18日,《柏林日報》引述德國外長貝爾博克的話報導說,歐盟正在準備一項大規模援助計劃,給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貝爾博克暗示,這項重大計劃的總規模將達到7000億歐元左右。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已經向烏克蘭提供超過1340億歐元的支持,這項規模更大。歐洲能否做到還是另一回事,咱們就講,為什麼歐洲要這麼做。
根據一位博主「老魚講古」的說法,德國萊茵金屬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提到,由於數十年來國防投資不足,歐洲國家在烏克蘭談判中處於「劣勢」,不得不像孩子一樣坐在單獨的桌子上,沒有任何發言權。川普政府對歐洲參與談判不置可否,美國烏克蘭特使凱洛格明確說,歐洲不能參與談判,盧比奧說歐洲未來可以參與談判,而俄外長拉夫羅夫則公開說,歐洲不能參加談判。
歐盟有4.49億人口,GDP達到18.59萬億美元,這實在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在川普的「輕視」,萬斯的「羞辱」,俄羅斯的「蔑視」下,歐洲是該清醒了。實際上,這對西方陣營是有好處的。跟美國理念相近的一個強大的歐洲,對世界安全有更多的好處,我想這也是川普對歐洲嚴厲的另外一個用意。
此外,川普在跟普京周旋的同時,烏克蘭也同意美國開採價值5000億美元的烏克蘭礦藏資源,其中不少礦就在烏克蘭東部,俄羅斯占領的區域,這步棋川普下得很妙,如果美國公司要在烏東辦廠,那俄羅斯該怎麼應對呢?這也會成為俄烏談判中的籌碼。
此外,在軍事上,美國與加拿大軍艦近日都先後穿越台灣海峽,美軍罕見派出海洋勘測船,用整整三天時間緩慢穿行,對北京釋放的信號很強烈。而且這是川普第二任期就任以來,美國海軍艦船首次穿越台灣海峽,引發廣泛關注。
更為奇特的是,中共東部戰區主動發布美軍跨越台海的消息,與以往美軍或台灣軍方先行公布的慣例不同,顯示北京受到極大刺激。有分析認為,這是川普在台海問題上的「起手式」,意在對中共進行戰略壓制,不要輕舉妄動。
好,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我們的爆料信箱是dayu.li@proton.me,如果您想通過支票或現金捐款,也請通過這個郵箱聯繫我們。而我們節目的網上捐助鏈接,就放在節目下方。同時,也請朋友們幫助傳播我的這個新頻道,讓更多人來訂閱。那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拍案驚奇》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