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24日訊】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從事的一些工作不斷被機器人取代,特別是中國文科畢業生,已經感受到工作被搶的緊迫感。
近日,北京、深圳等中國多地推出「AI公務員」,從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多類工作,甚至有加油站也引進機器人加油,而且有的地區開始使用機器人在街頭與警察一起巡邏。
許多網民擔心,機器人的登場可能搶了人類的「飯碗」,正常人的工作越來越難找,甚至連文科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據中央社報導,李小姐2023年曾經在上海兼職做過一家線上藝術書店的編輯助理,負責整理網上關於一本書的介紹,然後寫成一篇文章在書店的微信公眾號發出,文章末尾會連向書籍銷售的鏈接,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寫文章來賣書」。
這份工作每天酬勞是人民幣60元,要發兩篇文章,每篇文章要耗費至少一小時完成。在工作8個月後,她感覺「寫不動了」,銷售額上不去,微薄的薪資也養不活自己,因此辭職去深造。
李小姐告訴中央社記者,前老闆2月中旬開始使用DeepSeek的AI產品寫出對書籍的介紹,沒想到就寫出了「10萬+」的閱讀量。在中國大陸,「10萬+」代表一篇文章至少有10萬人次的點閱,也就是非常熱門的「爆款文章」。而AI寫這樣一篇文章只要1分鐘,人工排版、配圖再花20分鐘。
當前老闆告訴她這個消息,李小姐說:「反正我是受傷了,我不僅價值感低,還感覺被人身攻擊了。」幾年前從上海某大學文科畢業後,她一路找工作都不是太順利,除了中國本身就業情勢不佳外,現在還要面對AI競爭,「讓我覺得這個文字寫作的天賦一文不值」。
不過,從前老闆與李小姐的微信對話來看,這篇文章儘管有異常高的點閱率,卻幾乎沒有帶動銷售。
李小姐認為,她跟AI的區別在於,她了解這家線上書店的用戶,會為心目中的讀者來調整內容。此外,她也會將文章發布在其朋友圈,接觸到目標用戶。AI也可能了解客戶,但還需要時間「相處」。
在中國網民之中,也有關於人工智能代替人類的相關討論,不少人擔憂,「以後人工智能代替人類了,以後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了。」「搶普通人的飯碗,形成財富壟斷,這種人工智能化的意義是啥?」「生二胎三胎,長大以後幹什麼?」
(責任編輯: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