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事件看“国家免检”

2008年09月17日毒奶粉/毒食品
三鹿奶粉终于出事了,而且这次看来是滑不过去了。消费者的愤怒,在网上铺天盖地。但在这次以若干幼小生命的消失为代价换来的消费者的觉醒事件中,我们切不可放过三鹿事件里最无耻的帮凶--质检总局和它的所谓的“国家免检”招牌。

  质量技术监督机关作为国家的政府机构是市场的监督者,本来按正常的行政设置分别为国家质检总局,各省市县的质检局。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层次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这种多层次大面积的检查虽然不能彻底清除所有市场上的伪劣产品,但对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因为他们将面对所有市场的不定时的市场监督。而只要有一处被查出,就会被曝光,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警惕。由于全国所有的质检局都有市场监督的权力,生产企业要想通过公关活动去摆平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级质检部门的难度极大,于是生产企业必将产生两种分化--一类企业干脆认认真真抓质量,深怕被查出污点影响品牌,从而生产出经得起各种检查的产品。另一类企业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隔三差五地换市场换牌子。而消费者则很容易就能从市场上分辨出那些是老字号的靠得住的产品。

   而国家质检总局在2000年却搞了个所谓的“国家免检”招牌。从而让企业有了一个可以偷奸耍滑的空间。最后终于以生命的消失为代价地在三鹿奶粉上暴露出了国家质检总局贪婪的嘴脸。

  让我们先看看获得“国家免检”招牌后会有那些特权吧: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从这些特权项目可以看出,一家企业只要搞到“国家免检”这块招牌就如同在中国市场上手握尚方宝剑,基本上是无人可挡,无人可管了。有如此含金量的招牌,各大企业老板来质检总局公关的力度也就由想可知了。

   以目前中国商品的鱼龙混杂和国人造假的超高智慧来讲,作为市场的监管主体,对市场的怎样严查都不为过。而质检总局为何却要搞个国家免检,来把无为而治呢?

   让我们来看看质检总局自己的解释吧:一,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二,扶优扶强、引导消费。

  对第一点,我们只要一琢磨就会发现,其实质检总局的领导们对潜规则还是蛮清楚的啦。为什么“重复检查”会增加企业负担?增加了企业什么负担?样品?一点检验样品对企业来讲好像构不成什么负担吧。检验费用?质检局的检验对企业是免费的啊。原来我们质检总局的领导们是在帮助企业减轻对各级质检部门的公关费用(当然对总局的公关费不在减轻之列)。仅仅为帮企业减负(公关费)就来个因噎废食式的国家免检?那也太低估了我们质检总局的领导的智慧了。其实,所有的台词后的真正的潜台词是:全国各质检局的这些大小官员们,每每自个捞得脑满肠肥,却只弄些牙慧来作冰敬碳敬给领导。搞得总局跟个清水衙门似的。好象总局的领导们真的不知他们的那些猫腻。于是总局就借“国家免检”这块招牌来个利益再分配:把各地最肥的企业的监督检查权收缴到质检总局,由总局来收这部分企业的公关费。而收了好处之后给的那块免死金牌就是“国家免检”。

   至于第二点“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怎么看都象质检总局在不务正业地兜售它的“国家免检”招牌的广告词。

   终于,质检总局通过一番运作把全国人民赋予它的公权力卖了个好价钱。财大气粗的企业也花钱买了个保护伞,就像在旧上海滩直接拜了杜老板,不再把其他大小流氓放眼里了。从此,只要扩大营销,搞好公关,再不用担心原来一直高悬头顶的那把市场监管之剑了。

   三鹿出事了。但“国家免检”这块牌子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毕竟是那么多企业花了那么多公关费换来的。在诚信经营这点上,国家质检总局做得一定会比三鹿集团好得多。

转载天涯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