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国际景气阴霾中的两道暖流

2008年09月30日评论
从去年的次级房贷、信用危机、油价与原物料飙涨,以至最近华尔街金融公司陆续崩盘等,一连串的负面消息,不断窒息着全球景气发展,更让世界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中。

然而,乱世中也有好消息,短期失望不代表全面失去希望。全球各地的商学院企业硕士课程(MBA)以及电影事业,仍在阴霾中为世界传递着些许温暖。

根据研究生管理入学委员会(GMAC)统计显示,今年全球各地的商学院,高达77%回报指出,MBA的入学申请人数较去年有所成长。包括着名的美国纽约大学史腾(Stern)商学院、伦敦商学院(LBS)等名校,入学申请人数更大幅成长两位数百分比。

MBA的欣欣向荣,或许再度验证过去一项不成文的经验理论:经济冷飕飕,商学院门庭若市;经济热呼呼,商学院门可罗雀。

特别是今年度全球经济风雨不断,不少企业因此缩编、裁撤甚或倒闭,也从而使得更多业界经理人或企业主管选择短暂沈潜、遁入学院藏经阁中闭关练功,期待下回重出江湖、大展身手的新契机。加上来自中国、印度、东欧等新兴经济体的入学申请人数快速成长,更让MBA各学院笑得合不拢嘴。

另一个笑得开怀的,是电影业。

在电影业同样有项不成文的经验法则:经济越冷,电影票房越热,反之亦然。以1982年为例,当年的美国经济萧条,但全年电影票房却较前一年大幅成长了 16%,当年最卖座电影《外星人E.T.》更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2002年的景气低迷,同样造就了《蜘蛛人》的全球大卖,稍后更接连开拍第二、第三集,而同年的美国电影收入也比前年成长9%。有趣的是,2005年,美国景气表现不错的一年,电影业反而衰退了6%。

今年,经济信心极度疲弱的此刻,已经造就《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全球卖座电影以及突破亿元票房的《海角七号》台湾电影。更再度印证这项经验法则的可信度。

为何如此?在早期传播理论上有着“宣泄”(catharsis)与“替代性参与”(substitutive participation)两项理论,可说明这类现象:当人们对于环境或生活中感到不满却又无法改变,于是透过电影等替代性途径来抒发情绪,或者将自己“投射”到电影主角身上,拥有无比威力来突破困境、打倒邪恶,找回自己心中的正义。

另一方面来说,整体政经环境的不安,也更让人们期待代表正义公理的“英雄”出现(如蜘蛛人、蝙蝠侠),领导大家走出困境;同时在生活中饱尝失望的人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生命力”与“希望”(如海角七号),让他们在笑声与感动中扫除阴郁、抹去泪水、明天再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