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茹:中国文化中的紫色

2011年01月17日评论
【新唐人2011年1月17日讯】紫色是由红色与蓝色合成的颜色,但它既不像红色那么鲜亮,也不像蓝色那么冰冷。它热烈但不外露,高贵中透着神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古代有“紫气东来”的说法,云霞映成紫红色的高空叫“紫虚”或“紫冥”,北京的故宫原称为“紫禁城”,等等。

关于“紫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望气者所说的某种神人、圣人身上所带的气象,一是指宝物或神圣的东西发出的祥瑞之气。古人常说的“紫气东来”又有何典故呢?

周朝时期,驻守在今天河南与陕西交界处的函谷关的令尹喜一天登高远望,见东边天上雾气缭绕,缓缓向西而来,便说道:“此乃紫气而生、有运而来,九十日之内圣人要经过此地。”于是,他清扫了四十里的路,静候圣人的到来。

不久,老子来到了此地。令尹喜一见老子,就知道他就是预知的神人。老子在中国从未向人传道,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并口述了五千言。令尹喜退下后将它记录成书,名曰《道德经》。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诫去修行,果然成仙。

令尹喜所说的“紫气”就是老子带来的圣人之气。如今不仅在北京故宫的皇帝寝宫门楼上,有“紫气东来”的牌匾,而且不少道观、甚至老百姓家门上的对联横幅也都书写着这四个字,大概人们相信紫气代表着吉祥、祥瑞,可以带给人们福佑吧。

在中国古代,“紫气”还被视作帝王之气。传说南京的紫金山上常有紫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听说了这件事,就下令凿开淮河水来淹紫金山。从此南京的帝王之气衰弱,虽然也为九朝古都,但每一个朝代定居在此的历史都相当短暂。

《史记‧高祖本纪》也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头上有紫气的故事。秦始皇建政后,听说芒砀山上经常有紫气升腾,因此感到很恐惧。为保住大秦朝万世基业,他决定去芒砀山镇压“天子之气”。于是他带领丞相李斯及朝中大臣从咸阳出发前往芒砀山。只见芒砀山前有深20米、长800馀米的断崖,岩石呈紫红色,上面紫气环绕,一会儿化作五彩祥云围绕芒砀山盘旋。秦始皇说道:“此乃天子气也!”于是问丞相李斯如何镇压。李斯道:“吾皇可用青石镇之。”于是秦始皇命人找来青石,由秦始皇在青石上刻上16个篆字:“吾大秦皇帝已登天子之位,紫气可息矣。”青石立毕,秦始皇及随行百官对青石拜了三拜,紫气立即消失了。

后来,刘邦起事失败后逃到芒砀山躲藏,看到紫气岩前立有一块石碑,十分气愤,就来到青石碑前,猛喝一声将青石碑推倒在地。顿时,岩前又有了紫气升腾。

不久,刘邦的夫人吕雉带着孩子在芒砀山上找到了他。刘邦很是奇怪,问吕雉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吕雉回答说:“你无论走到哪里,上空总有五彩云气,如同车盖,自然一找一个准。”后来,刘邦果然当上了皇帝。

“紫气”除了被视为神人、圣人和帝王之气外,有时它的出现也可能预示着地下有罕见的宝物存在。如《晋书‧张华传》中就记载:“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意思是说斗牛之间的地下有宝剑。

“紫”在服色方面也代表着尊贵。《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一种神,人首蛇身,常穿紫色的衣服。春秋时期,紫色是国君衣服的颜色。史载,齐桓公非常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当时一匹紫绸的价格要高于五匹素绸。汉代后,紫色成为与朱色并肩的色彩。到了唐代,“紫”作为服色超于“朱”之上。唐代官服规定,亲王以及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宋初服色规定与唐朝同,后在神宗期间,规定四品以上的官服颜色为紫色。

此外,道家崇尚紫色,仙人穿的是紫袍。根据宋元画家任仁发的作品《张果老见明皇图》,可看到唐代仙人张果老与唐明皇见面时,穿的就是紫色道袍。因为紫色是很尊贵的服色,据说,只有道行高的道人才可以穿紫袍。

众所周知,北京故宫原称为“紫禁城”,这其中有何缘由呢?原来,秦汉时期以“紫”为天之色。紫穹、紫宙、紫宵、紫虚、紫冥都是天空的代称,紫府、紫房、紫宫、紫清则是神仙天帝所居,天上的云和气分别叫做紫云、紫气,而紫宸、紫庭、紫禁、紫垣、紫薇、紫阙被视为帝居或帝位。秦始皇时建造的咸阳宫的布局就仿照天上的紫薇宫,而北京的紫禁城的寓意也在于此。后代紫色还成为皇家、高官府第所喜欢的装饰性颜色。

当然,紫色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也被看作是重要的色彩,特别在明清漆器中,紫漆的使用仅次于黑漆、朱漆。

有意思的是,在欧洲古代,紫色(purple)的象征意义也与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比如the purple意思是帝位、王权,be born in the purple意思是生在王侯贵族之家,marry in the purple意思是与贵族联姻,be raised to the purple意思是升为红衣主教,等等。而且紫色也是君主和贵族们喜欢穿的颜色。在古希腊,紫色更是智慧的哲学家的服色,这倒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当契合。

据色彩学家介绍,在现代社会,喜欢紫色的人年龄都偏大,而且性格理智、善于克制、沉着。这其中是否与传统文化有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吧。

──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