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24日讯】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可以考证记载的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国策》中苏泰阻益尝君入秦故事有传泥作上偶的记载。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着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着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
关于泥塑,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构成了泥塑艺术的精神内核。民间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避灾和装饰摆设等。
女娲造人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的样本。
节日玩具
泥塑成本低,费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人盛行的地方,产品多为泥娃娃,称为“磨喝乐”。据民间传说,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每逢七月七日,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买回去供奉玩耍。
“泥象”与“泥春牛”
南宋都城杭州,至今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人们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其他还有泥神象、泥鬼怪、泥禽、泥兽、泥花、泥果等,大多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为案头陈设的。
无锡的“泥春牛”与傩信仰有关。南宋杭州有“鞭春”仪式,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扎牛鞭,在“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寓意阴气消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祥物。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国泥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内容多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纪念性人物、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流。西汉末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造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精华,使中外的造像艺术得到有机的结合。佛的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弟子的容忍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威严、供养者的虔诚唯诺……都栩栩如生,描绘了佛国的理想境界。
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代的塑像3000馀尊,其中圆塑像2000馀尊,壁塑浮雕1000馀尊,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涂、描等方法施彩。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的顶峰时期。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的彩塑,塑工写实沉厚,制作精美,姿态优雅,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显示出温柔妩媚的神采,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馀尊佛像彩塑,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远看疑是丝绸,近看才知是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塑工细致。
可以考证记载的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国策》中苏泰阻益尝君入秦故事有传泥作上偶的记载。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着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着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
关于泥塑,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构成了泥塑艺术的精神内核。民间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避灾和装饰摆设等。
女娲造人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的样本。
节日玩具
泥塑成本低,费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人盛行的地方,产品多为泥娃娃,称为“磨喝乐”。据民间传说,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每逢七月七日,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买回去供奉玩耍。
“泥象”与“泥春牛”
南宋都城杭州,至今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人们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其他还有泥神象、泥鬼怪、泥禽、泥兽、泥花、泥果等,大多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为案头陈设的。
无锡的“泥春牛”与傩信仰有关。南宋杭州有“鞭春”仪式,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扎牛鞭,在“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寓意阴气消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祥物。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国泥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内容多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纪念性人物、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流。西汉末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造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精华,使中外的造像艺术得到有机的结合。佛的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弟子的容忍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威严、供养者的虔诚唯诺……都栩栩如生,描绘了佛国的理想境界。
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代的塑像3000馀尊,其中圆塑像2000馀尊,壁塑浮雕1000馀尊,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涂、描等方法施彩。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的顶峰时期。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的彩塑,塑工写实沉厚,制作精美,姿态优雅,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显示出温柔妩媚的神采,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馀尊佛像彩塑,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远看疑是丝绸,近看才知是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塑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