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华:城市化的陷阱和骗局

2011年10月02日评论
【新唐人2011年10月2日讯】这段时间本来忙于课题和公司的事情,没时间写博客了,只在微博写些零星的思想碎片。今天看到叶楚华和余治国两位专家关于房地产必然崩溃的系列文章,忍不住想凑个热闹。当然,写这篇博文并非完全为了声援两位,我要讲的,也是我多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是个巨大的陷阱,既是经济陷阱,也是政治陷阱。中国的楼市泡沫必然破裂的结论,不仅是建立在经济分析基础之上,更建立在政治分析基础之上。在中国,所谓的城市化与西方历史上的城市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房地产同西方的房地产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西方国家曾经一再出现的楼市危机是一种泡沫的破灭,中国的楼市将出现的不仅是泡沫的破灭,更是骗局的穿帮,比泡沫破灭的代价可怕千万倍。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

一、城市化的自然本质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化进程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的,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浪潮,曾经出现了着名的圈地运动。工业化当然需要扩建工厂,需要更多的工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变为城市居民,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这本是一个自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历程。事实上,英国以及后来的整个西方,其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后来倍受历史学家诟病,但总体上就是一段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这个进程的自然而然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的需要带动城市化建设。英国是小国,工业化要土地,更要工人。所以,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工人,是出于工业化的需要。而非人为的强制转变。

二是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历史规律。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三是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与其世界范围的扩张政策相配套的。对土地和工人的需要,不只是在国内得到满足,更是通过海外扩张得到满足。日不落帝国的诞生,正是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

四是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背景是私有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一个福利社会建设的进程与之同步。国家和私人对土地的征用,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土地的买卖和交易遵行市场自由交换的原则,被征地者能够得到满意的补偿,生活也有基本保障。尽管圈地运动也引起过许多社会矛盾,但相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的程度要小得多。

二、中国城市化的变态和危机

相形之下,反观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难发现背后的深刻危机。

中国的城市化并非伴随工业化而自然发生。中国是在人为地,大跃进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完全不同步。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出于工业化的需要,相反越来越成为工业化进程的障碍,成为破坏工业化的杀手,呈现出一种异常变态的状况。

大量的征地,不是用于工业化的建设,而是人为的制造楼市,导致今日的局面是:支撑国家经济的不是工业经济,而是房地产经济。政府靠卖地财政过日子,商家靠房地产赚钱。而工业企业,则陷入了空前危机。

楼市和房价攀高,直接导致工业企业用地成本被推高。现在的中小企业,可以说已经不可能置地办厂了。高房价又必然推高租赁价格。这给工业企业制造了巨大的经营成本。

工业企业的危机还表现为资本危机。改革开放头二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基本还是健康的,国家重点抓四个现代化,一切围绕着工业化展开。最近这十几年,随着楼市经济的崛起,工业化就开始被边缘化。国家的信贷基本都投到楼市和基本建设上去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信贷支持。政策上讲的好听,现实是所有的钱都奔向了楼市(有时会暂时性地投机到股市)和基建工程。

工业企业还出现了用工荒。作为支柱产业的制造业,招工一直非常困难。失地农民做不了别的事情,他们大多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卖苦力。尽管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现实却是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工人。中专、技工学校一直在纷纷倒闭,他们招不到学生,没有人读。国家近年出台的对中职学校的财政补贴政策,其实完全落空了,各学校只是在造假录取名册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而已,实际上学校基本都是空空如野。最近国家开展对中职学校的全面审计,已经发现了这一严重问题,抓了不少人。但抓人又如何解决得了根本问题。如此尴尬的教育和就业局面,关涉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在此就不旁扯了。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能力消化城市化产生的失地和失业大军,还导致了工业企业的用工荒,这是不争的事实。

工业企业人力和经营成本的急剧增长,结果就是企业的入不敷出。国有企业有国家支撑,作为​​承担社会就业的主力军,中小民营企业现在是举步维艰。沿海出现了企业倒闭潮,温州出现了“跑路大军”,跑路的主要是躲债的加工业企业老板。这种情况很快会蔓延到全国的。

正常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工业化需要大量产业工人,这些人一方面来自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一方面来自失地农民,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然后这种需要在收入保障的前提下变成经济学需求,从而推动楼市的发展。

但是,今天的现状是,工薪阶层不可能买得起房子。在消耗掉父母几代人积蓄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付得起首付,并从此成为房奴。所有的城市居民,以及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兄弟们,都被楼市绑架,每个人都注定要为房地产辛苦一辈子。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的经济已经完全彻底地沦落为楼市经济。

这种变态状况的巨大风险在于,一旦楼市出现问题,整个国民经济都将陷入危机。即便楼市没有出现问题,工业经济也会逐步萎缩,工业化终将被城市化排挤掉。

三、城市化的陷阱和骗局

叶楚华先生认为,是房价推动通胀而不是通胀推动房价,这显然与货币主义理论是相背的,但是我认为叶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我本人认为作用是双向的),毕竟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

中国的楼市和房价,并不是市场决定的,是政府决定的。政府要卖地,否则没财政收入,谁不好过都可以,唯独政府不能日子难过。所以,卖地财政是当前无法解决的难题。不管出现多少血拆的故事,不管出现多少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会坚定不移地推行卖地财政和楼市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楼市繁荣和房价走高。政府为了卖地能有好价钱,自然就会同开发商勾结在一起操控房价,各地出现的房地产限价令,既有限制涨价上限的,也有限制降价下限的,这种限价令本质就是定价令。政府给楼市定价,明摆着是要靠保护楼市,不让其崩盘。

这种卖地财政和楼市经济的致命问题在于:其一,土地是不是无限可以售卖?其二,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和高校毕业生,在工业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何以就业,何以谋生?其三,随着失地和失业群体越来越庞大,这个社会的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还能稳定得了吗?

从根本上讲,中国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不仅经济结构越来越畸形,社会结构也越来越畸形。没有土地私权的保护,就不可能有市场机制和市场游戏规则。一方面,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卖地经济的理直气壮和权力腐败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血拆和群体性事件却暴露出人民的不满和誓死抗争的心态。如果同西方国家一样,城市化的后果能够被工业化所消化,如果有西方那样的福利社会保障体系,这些矛盾或许不会太尖锐。但是,今天的中国,城市化正在摧毁工业化成果,也正在制造巨大的社会矛盾,如果不紧急采取改革措施,终将摧毁改革开放的一切成果。

失去了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固然是一个陷阱,但在陷阱的背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骗局。这个骗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解决农民问题,可以养活13亿国人。这是自欺欺人的,赤裸裸的谎言。

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质是好的,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现实问题是,13亿中国人中的8亿农民,他们城市化之后做什么?小国寡民的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们要用多少时间完成? 100年行不行?但是,看现在的架势,是非要在未来10年内完成不可啊。或许有人说,美国不小啊,人家有3亿多人。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事实上,西方早已​​经停下了城市化的脚步。今天,你去美国,固然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城市,但更多的是分散的中小城镇。你去洛杉矶看看,特别是在夜晚,你看到的是城市是一片一片的乡间灯火,生活在DOWNTOWN的都是穷人而非富人。

何况,我们永远不能同美国比啊。人家是印钱经济,印了美元就可以买你的东西,包括土地和资源。我们印人民币有人用吗?

我曾经建议叶楚华先生写本书,书名叫《中美两国的经济奇迹:印钱与卖地》,叶先生没有表示出兴趣。我本人精力有限,近期是不能付诸行动的。但是,我们可以讲讲印钱和卖地经济的本质区别:印钱是卖信用。全世界人都知道印钱经济是个陷阱,但谁也没有办法改变,大家都被美国绑架到同一辆战车上玩经济游戏。美国足够强大,可以做到这样,至于能否持续,还有待历史去证明,总之我们是想学也学不来的。但是,卖地经济就不同了,卖地的本质是剥夺资源。卖地经济固然也是个陷阱,但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注定是会搞垮实体经济的。

我们想像一下,当13亿中国人都住进城市的鸡笼子之后,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在中国,城市化是陷阱,也是骗局,是误国误民的大骗局。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简介】肖仲华: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武汉华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业方向为经济伦理,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幸福伦理思想,着有《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