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保障房 先定规矩再抓牌

2011年11月07日评论
【新唐人2011年11月7日讯】今年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340万套,但4个月后,全国保障房已开工986万套,完成年度计画的98%,这突然多出来的600多万套保障房从何而来?《南方周末》的报导说,河北保定的例子或许可以给出解释。2011年8月底,保定市保障房开工率即达115%,其速度之快,在河北省名列前茅。但当记者历时数天调查后发现,保定市所称在建的3.4万套保障房(这个数字是过去两年里保定市总竣工保障房套数的9倍),多数为企事业单位集资建房及城市危旧房改造,甚至有商品房被贴上“保障房”标签。从北京到保定发展的房地产商王志强曾一度感到不适应:“我真没有见过这么玩的。你看有能力做集资建房企业的职工,谁没有几套房子?”政策执行最为严厉的北京也不例外,早在2011年1月,北京市住建委新闻发言人秦海翔就表示,北京将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单位建公租房,鼓励产业园区建公租房,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建公租房。

名为公租房,最后其实都要卖,因为单位和地方政府都拿不出建房钱。最后结果,是越靠近权力中心和垄断行业,越有机会得到廉价房;而不是保障房初衷的收入越低者也应该得到保障房。

另一边,广东省恩平县有22名低保户居然联名上书,拒绝住进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批廉租房是利用工厂的旧宿舍改建的,改建时的设计十分不合理。廉租房是利用隔墙将原来的一个单间或者套间改建成新的一房、一厅、一卫(卫生间和厨房连在一起),但是,因为所有的隔墙都没有砌到顶。导致如果有人上厕所,屎臭味可以通过上方自由自在地传送到其他任何地方。

保障房需不需要?需要。但保障房是用来保障什么的?应该是保障“住者有其所”而不是“住者有其房”的,也就是说,保障房只能保障人有地方住而不是都有产权房。同时,保障房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大城市。但是,一方面我们的行政体制使责任一层层往下压,落到县市一级,保障房任务占人口的比例反而更高,而这些地方正面临人口日渐外迁的局面。另一方面,十二五开局头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压力太大,地方没钱没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虚报浮夸者有之,偷工减料者有之,偷梁换柱者亦有之。严重程度依次升级。其中最坏的结果,就是原本就不缺房不缺钱的有房权贵阶层,借保障房大跃进之机,再一次让单位福利房、集资房死灰复燃。这个过程,其实牺牲了政府和老百姓的土地和税收收益,将这部分利益转化成了小集团的利益。地方官员对此睁眼闭眼,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上面有保障房的硬任务死杠杠顶着他们的乌纱帽。

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保障房的起点问题上:保障房到底保障谁?如何保障?我们应该先生孩子再取名,还是先定规矩再办事?无规矩不成方圆哪!就像打牌,如果先抓牌再来定规矩,结果必是一团糟。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先生曾发过一则微博:“吃自己的饭,以不饿为标准。吃朋友的饭,以吃饱为标准。吃老板的饭,以吃好为标准。吃大锅饭,以撑不死为标准。如果都以吃自己的饭为标准,世上可以少许多事。”我跟了个帖:“老百姓想吃政府的饭,要保障房;结果政府趁机吃老百姓的饭,多多益善。总之都不想吃自己的饭。”

任何事情,都必然先定规矩、规则,再来严格按规矩和规则行事,否则,再美好的愿望结下的也只能是酸涩的果实。程式正义走在实质正义的前面,规范着社会的运行秩序,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常识。离开了程式正义、离开了规矩和规则,再美好的愿望,也只是乌托邦的想像;如果加上强制,那就随时有可能成为祸害而非福音。

传胡适先生说:“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信然。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