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振洲:太湖治污缘何20年无效果?

2012年02月03日评论
【新唐人2012年2月3日讯】2月1日,广州日报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太湖治理20年,投入上百亿元,基本无效果,湖水变清至少需30年。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它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第三大湖)。每天,它都会通过太浦闸向下游的黄浦江供水,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同时,也是苏州河的发源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大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无序过度开发等原因,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湖内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向水量充沛的太湖流域陷入了‘无好水可用’的尴尬境地。

根据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1983年流域内污染河道长度约占40%,1996年升至86%,为各流域之最。太湖随后遭遇重创:水面有机物污染从1987年的1%上升至1994年的29.18%,1993年后的太湖则全部富营养化。

最严重的危机出现在2007年。当年6月,太湖蓝藻大爆发,几十釐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馀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水龙头里放出的水又黄又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便开始了太湖治理,1991年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其后十数年间投资逾百亿。2005年,国家有开始第二轮治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第一轮治理时,太湖的污染面积只有1%;但到了第二轮治理开始时,太湖的污染面积已超过80%。尽管官方宣布“基本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但对于“零点达标”的质疑却一直不断。进入新世纪,监测结果更表明,太湖水质恶化程度并没得到遏制。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并不感到奇怪,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循环往复,越治理污染越严重,这似乎已经成为我国治理污染的一个常态。正如反腐败斗争,越反越腐,前腐后继,繁衍不断,而且贪腐手段更恶劣,数额更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毫无疑问,还是出在政令不通、法令不畅、惩治不力、各自维护各自的利益上。比如江苏省可以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从太湖打捞蓝藻,但又有哪个省市下决心关停自己的污染企业呢?现在的中国人都犯了一个毛病,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子孙后代。加之层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中央的法令、政令很难落实到实处,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只能打了水漂。如若不信,请中央到太湖流域查查,有哪个企业不往太湖里排污,有哪个城市敢于把自己所有排污企业关闭?

太湖治理和反腐败斗争一样,如果不严肃法纪用重典,加大处罚力度,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用再长的时间也治理不好——因为当政者、当业者权衡利弊后得到的利益总是最大、损失总是最小,当然就越治越难了!

2012.2.1于美国北卡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话题